浪潮不息,灯塔永照深切缅怀2022年
刘军连 http://pf.39.net/bdfyy/zjft/210826/9364877.html年以来,已有数十位科学大家离我们远去。他们或是我国雷达天线设计制造的早期开拓者;或是我国智能制造领域的先锋;或对我国辐射防护学科体系的构建、开拓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或填补了我国小麦遗传育种的诸多空白;或为创新药物研发和药学事业奉献终生......他们投身科研数十年如一日,殚精竭虑,矢志不渝,以赤子之心笃行报国之志,以创新成就开拓未知疆土。他们影响了中国的各行各业,而他们的经历与精神,也将为诸多行在或即将走上科学征途的人有所启迪和勉励。今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追忆已逝的科学群星。络绎科学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小麦遗传育种专家庄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家唐有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原所长蒋华良为代表,简短抒文以示缅怀。仰望知识的苍穹,向璀璨的群星致敬。浪潮不息,灯塔永照。年5月8日16时32分,我国小麦遗传育种学科主要奠基人之一、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庄巧生先生与世长辞,享年岁。庄巧生在小麦育种事业上鞠躬尽瘁,硕果累累,为中国小麦生产与育种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逝去,是我国农业科学领域的重大损失。年8月5日,庄巧生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旗山南麓五都村的农民家庭。他的童年贫寒、颠簸,四岁时随家人赴苏门答腊,四年后迁回福州。求学期间,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他刻苦勤奋,以优异的成绩免除了几个学期的学费。年,他以第二名的成绩获得了福建省教育厅公开招考的第三届清寒学生大学奖学金,就此与农业结缘。年,庄巧生考入金陵大学农学院,主系农艺,辅系植物。然而,随着年七七事变的爆发,南京危在旦夕,学校不得已迁往成都华西大学。时局动荡,多事之秋,庄巧生一路冒着轰炸的危险,一边挤时间完成自修课程,年春节后终于到达华西坝。一年的艰苦“流亡”式学习后,他从成都金陵大学农艺系毕业。年至年,庄巧生先后在中央农业实验所贵州工作站、金陵大学、湖北省农业改进所、中央农业实验所麦作杂粮系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期间,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赴美国实习进修的机会。在美期间,他分别在堪萨斯州立学院、康奈尔大学、俄亥俄州联邦实验室学习小麦品质鉴定技术。回国后,庄巧生被派到北平农事试验场(后在此基础上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继续从事小麦育种研究工作,直到年退休。彼时的中国,百废待兴,连吃饭也变成了需要“从零开始”的头等大事,就在这样举步维艰的科研条件下,庄巧生将一腔热血洒在麦田,一片丹心献与科学,兀兀穷年七十余载,填补了我国小麦育种的一个又一个空白。年,在他第一次接待前苏联小麦育种专家时,专家的一句“要跌打滚爬在麦田中,学会同小麦对话”,就此种在了庄巧生心中,成为他一生奋斗的座右铭,更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下地”,庄巧生无论多忙,农事必躬亲。某年早春,土温室的小麦加代材料在下班前没盖上草苫,晚上10时他突然听到天气预报说将有大风降温,便立即从家骑车赶到十几里以外的单位,叫起工人师傅一同把草苫放下盖好,回到家已是午夜时分;一次下班前,为配合各课题组抢时轮灌试验田,临时决定当天夜间浇麦,他便自告奋勇掌灯干了一个通宵。时代如大浪淘沙,跌宕起伏方显本心与操守。“大跃进”时期,庄巧生不惧挨批,不昧良知,按实际情况反应小麦生产情况。他还鼓励学生开拓眼界,加强中外文学习,养成博览文献、敢于争鸣的习惯,并深化到本职工作中。作为教师的他更是一位热心肠,乐于为年轻人联系进修深造机会,而请他帮助指导工作或审改文章的同行亦是终年不断。年,庄巧生荣获“何梁何利基金”奖,立即将10万元港币奖金全部捐献,支持所内的小麦育种工作。院所领导甚为感动,于是设立了“庄巧生基金”,用以奖励作物科学所在小麦育种相关领域做出突出成绩的青年科研人员。“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日头下,田野间,与农作物打交道的育种工作往往一掷数十年才能换来一个好品种,更不用说其过程的艰辛。然而,民以食为天,食以麦为源,这看似并不那么“光鲜亮丽”的露天下地的工作,实是关系一国之根基的顶天立地的事业。对自己的一生,庄巧生是这样说的,“我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一是育成10来个优良小麦品种在生产上应用;二是编了几本与小麦或育种有关的专著,为国家科技事业留下一些历史记录。仅此而已,微不足道。”远处麦浪滔天——那是他做了一生的事。11月8日,在月全食到来之前,另一颗巨星悄然陨落。我国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学报》创刊主编、北京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创所所长、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首任主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唐有祺先生因病于13时34医院逝世,享年岁。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曾说:“很少有人能像唐有祺先生那样,为一个国家的众多学术领域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迹。为中国晶体学和结构化学奠定基础,开拓分子工程学,推动化学生物学。他的远见与睿智,给人以平和,给人以力量。”唐有祺从江南水乡出走,年至年在抗日战争的硝烟中辗转完成大学学业。毕业后,他急国家所需,选择投身实业,先去昆明一家兵工厂工作了6个月,随后转往重庆一家钢铁厂工作,也曾在重庆钟声电化厂任工程师,还在上海德国医学院做过助教。这些经历最终让唐有祺意识到自己的兴趣还是在于做学问。于是,他在年远赴美国求学,师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鲍林,主攻X射线晶体学和化学键本质,旁及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工作,并成为最早涉及蛋白质晶体学的研究者之一。学成后,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他冲破美国当局的重重封锁,奔赴回国。年8月,唐有祺进入清华大学化学系任教,开通了“分子结构和化学键本质”的新课程。在学生的印象里,这位温文尔雅的新老师,喜欢穿皮衣、戴鸭舌帽,带着他们走近未曾了解过的晶体化学、结构化学。后来,唐有祺从清华转到北大任教,又将这门课程带了过来。在这里,唐有祺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结晶化学著作,也开始筹建实验室并进行了中国第一批晶体结构的测定工作。在政治动乱时期,他创造条件坚持胰岛素的晶体结构测定工作;待到科研环境放松,唐有祺脚步不停,开拓新领域。先是带领团队将研究向蛋白质晶体学方向扩展,进而开始蛋白质结构预测的工作,再之后转移到蛋白质的结构模拟以及药物设计领域。由于精通多个学科,唐有祺的思路更加开阔,步伐迈得也更大,研究成果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
上一篇文章: 数学常考热点分析,如何拿下解直角三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tazx.com/dtshj/10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