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市实施四种模式着力提升党员教育质
为更好满足党员教育多样化需求,昌邑市积极搭平台、拓渠道,创新实施党员教育“四种模式”,着力解决党员队伍老化“不能为”、能力弱化“不善为”问题,推动党员从“想为”向“会为”转变,真正锻造一支不忘初心、主动担当的新时代党员队伍。
01
“红色资源+体验教学”模式
一是用好红色基地。深度挖掘胶东—延安“红色生命线”渤海走廊革命斗争历史,建设“”渤海走廊党性教育基地,已建成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78处红色村史馆、9处专题展馆。坚持把党员干部入党第一课、党校开班第一课等都放在基地进行,用革命传统、优良作风来淬炼思想。
二是抢挖红色记忆。深度挖掘革命斗争历程史料和英雄事迹,开展“听老革命讲那过去的事情”系列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参与革命故事征集、红色教材编制,让他们在“亲密接触”中感受革命先辈家国情怀。开发出《一曲红歌承党心》《把一生献给党的事业》等系列党性教育精品课程。
三是开展红色活动。举办“为无名烈士墓碑描红”“渤海走廊·红色课堂”等系列红色教学活动,已举办红色课堂场次,组织观看红色教育片场次,累计受教育党员干部群众3.1万人次,形成以党性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为主题的现场体验教学模式。
02
“课堂学习+堂外实践”模式
采取课堂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方式,把学习成果内化为理想信念、方法思路、知识本领。一方面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开展好党员全员进县级以上党校培训,针对不同领域党员特点,分类设置课程,重点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通过“理论充电+增设调研课程+实践演练”形式有效提升教育培训效果,共举办培训班期、参训党员2.8万余名。另一方面用好实践教学主阵地,在“两新”组织开展以技能竞赛比武、党员先锋岗争创为内容的“凝聚力工程”,以赛代训、以创代学,增强党员党性意识、提高专技水平,累计开展各类主题活动余个,参与党员职工2.8万余人次。选派65名机关党员干部赴农村、“两新”组织等挂职,通过在一线实践锻炼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工作能力。结合支部生活日开展,大力组织党员到社区报到,切实用好党员实践教育新平台。
03
“线上自学+线下教学”模式
用好信息化手段,通过云端自学、分类送学,变单向教育向双向互动提升。一是通过“灯塔·潍坊”可视基层管理服务系统,开设“解放思想、走在前列”百家讲坛云党课,面向全市个村直播授课,目前开展直播授课6次、约4.2万人次党员收看。二是通过“灯塔-党建在线”网络平台党员教育网管理系统组建网上学习班,推送上传学习资料,党员按需自学,及时开展网上测试检验学习成效,共组建“网上班级”余个,“网上测试”30余次,2.8万余人次党员参与。三是建好流动课堂,各基层党(工)委根据所属党员年龄、身体状况和从业情况,建立助学小分队,采取结对帮学形式,对在外务工居住党员、年老体弱党员等特殊困难群体进行帮学辅导。实施“党课入户”工程,依托“两微一端”、“灯塔”手机APP等,将党课微视频送学入户。
04
“对标求学+聚才授课”模式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帮助党员干部拓宽格局视野、提升干事本领。一方面“走出去”对标求学。围绕非公企业党建创新、企业管理发展等,组织中小型企业家开展10次专题集训学习,先后赴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举办高端研修班8期。去年来,组织3批、60名优秀年轻村党支部书记赴江浙地区学习乡村治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请进来”学习提升。围绕乡村振兴、文旅产业、群众工作能力、安全生产等举办系列讲堂,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授课,举办“潍水大讲堂”9期,参训党员干部多人次。创办“好妇女公益课堂”,着力提升“巾帼党员”能力水平。成立“姜在盛工作室”,创办两新党建报纸“潍水先锋”,开设“老姜话党建”栏目,为全市“两新”组织党务干部开展党建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原标题:《昌邑市实施“四种模式”着力提升党员教育质效》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tazx.com/dtshj/11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