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依然第四部之ldquo我与英
我与英山县杨柳高中
张常恒
年3月前后,国家对在军垦农场劳动锻炼的老五届大学毕业生重新分配。我从沉湖部队军垦农场分配到湖北省黄冈地区,接着又被分配到英山县。这次黄冈地区分配到英山县第一批大学生共有名。3月5日,英山县人事局将这名大学生接到英山后,分配在全县工业,农业、教育,卫生、行政等部门。我当时被分到杨柳区的高中任教。与我同时分配到杨柳高中的还有盛玉阶(华中师范学院)、谢国华(女、华中农学院)、李世福(武汉师范学院),胡耀荣(湖北大学)等四位老师。3月5日那天,天气晴朗,按照县教育局的统一安排,分配到东河草盘,雷店,杨柳三个区的大学生坐一辆车。我记得我们乘坐的是一台解放牌的大蓬卡车。首站到达白马石,杨柳的人员在此下车。因那时交通不便,白马石到杨柳中学没公路,到白马石接待我们的是胡洁仁老师。只见胡老师头带草帽,身穿一身洗旧了的兰色中山服,拖着一个破旧的板车。他叫我们四个人把行李放在板车上,他在前面拉,我们几个人在后面推,走过新建的杨柳大桥,沿着河边被去年洪水冲毁的杨柳湾旧街区,来到一个山坡上的学校,这就是杨柳中学,也就是即将筹建的杨柳高中。
艰苦建校创办高中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国遭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教育战线首遭劫乱,尤其是国家的基础教育中小学条件艰苦,师资力量极其薄弱。根据当时英山县委,县政府(革委会)的要求,县教育局将英山三条河所处的八大行政区所属的区办初中全部改办为高中,即东河的草盘地高中,雷店高中,杨柳高中;西河的石镇高中,金铺高中,红山高中;南河的南河高中,长冲高中,加上县城一中一共九所高中。除一中外,其余都属创办高中。我们来到杨柳中学后,学校因为是初中,校舍,设备,师资力量等都很差。当时县教育局派来杨柳高中的首任校长是王克斌同志。他是红山人,连后勤一起总共才十几个教职工。王校长来后就组织我们到杨柳区下属的芭茅街,三门河,宋家榜,西庄畈,东庄畈,土门河各小公社去招生。第一届招收一个班的高中生,一共32人,学制两年。王校长让我当班主任。高中由于是首创,一无教材,二无设备,加上我刚走上工作岗位,完全没经验,全靠老师们自己想办法。没有教材,老师们就自己编写,或向外校借用。那时的教学基本上是课堂教学一半时间,课外教学(实践)一半时间。谢国华老师是武汉人,华中农学院生物专业毕业,又是女的,王校长就利用她的专长,在教室外面搭建一个工棚,带领七,八个学生学习种植食用菌(蘑菇)。因此,当时我们教工食堂经常可以吃到新鲜蘑菇。我经常带学生到芭茅街、西庄畈等离校较近的村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学校正处在组建阶段,生活条件差,学生每周回家自带米和菜,老师在教工食堂吃份饭,每人一碗饭,一个菜。记得当时教工食堂和学生食堂做饭的柴火不够,购买多了又怕加重学生负担,于是学校决定停课半个月,全体师生上西庄畈水口桥村国营英山尖林场去砍柴。英山尖是英山最高的山峰之一,山高林密,峰峦层叠。白天师生上山砍柴,晚上师生在林场打地铺睡觉。每隔两三天还得把砍下来的柴火送回学校,真是劳累不堪!由于条件太差,与我们一同分来的化学老师李世福借口家中母亲病了,跑回孝感老家后就不来了。王克斌校长年下半年因身体不好,也申请调回红山高中。县教育局当即派来新校长徐声春同志。徐声春校长其实老家比王校长家还要远,是草盘地占家河的人,但徐校长是位吃苦肯干的老党员,老领导。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徐校长从年下半年调来杨柳高中,一直干到年下半年,坚守了10年时间。在徐校长的带领下,学校的条件逐步改善。在我的记忆中特别深刻的一件创举就是带领我们师生自力更生,手挖肩扛,在学校操场旁边的山坡上挖下了半边山,准备建一个大礼堂。当时为了加快进度,以胡时碧,赵力生,彭善朋几位同学为主力,学会了打炮眼,装炸药,放炮打土方,极大地加快了工程进度,终于打好了地基,但盖房子又缺桁条。校长又带领我们经常在深夜到三门河蔡家岭安微岳西边界山上去砍树,终于为学校盖好一座容纳三百人的大礼堂,下雨天能容下一个班上室内体育课。学校文艺宣传队经常在礼堂演出文艺节目。徐校长为了改善我们教工食堂的伙食,还利用学校教室、宿舍旁边一些空地号召大家种菜,老师们积极响应,我记得这些菜地除徐校长的菜种的好外,还有胡洁仁,张仿升,杜光炳等老师种的菜品种多,菜长的好,老师们可以经常吃上新鲜蔬菜了。
杨柳高中首届毕业生合影,第二排右三为作者
开门办学服务社会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积极响应毛泽东主席的号召:到农村去,到工厂去,到部队去,到一切能为工农兵服务的地方去,向他们学习,为他们服务。由于我们杨柳高中是在农村办的学校,因此,除了正常在学校上课以外,我们的老师还时常带领学生们深入到学校所处的周围农村、社办企业和县里正在建设的大型企业、水库工地等去劳动,搞文艺演出,宣传毛泽东思想。学校领导根据上级要求和形势的发展,决定实行开门办学,走出去,请进来。在上好文化课的同时,农忙时老师们经常带着各班的学生帮助附近村生产队插秧,收割稻谷和拣棉花。学校为了配合当时形势要求,做出了几件突出的工作:一是派谢国华老师带着食用菌组的学生和菌种到西庄畈水口桥村和芭茅街灯塔一村去指导办食用菌试验场,都获得了成功,深受当地村干部和村民的欢迎。二是开设美术绘画班,由盛玉阶老师任班主任,他经常带学生到农村田间地头去写生,同时还成立杨柳高中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专门为这个宣传队开办一个文艺班,由陈淑梅老师任班主任,闫生元老师负责专业教学,他们经常带着文艺宣传队到附近大队、改河工地以及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地去慰问演出,深受到工地民众的欢迎。同时还经常参加杨柳区和县组织的文艺会演。在当时全县各学校文艺宣传队中,我们杨柳高中文艺宣传队的演出水平名列前茅,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表杨和上级机关的嘉奖,成为杨柳高中一块招牌,值得骄傲。三是配合当时县办水利工程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学校派盛玉阶老师到满溪坪改河工地、派胡耀云老师到张家咀水库工地和占河二级电站去负责宣传工作,与工地民工同吃同住,体验生活,搞文艺创作。派杜光炳老师到县教育局教改试点的西庄畈群红二村(老林冲村)小学去帮助搞教学改革试验。四是年5月派我参加杨柳区路线教育工作队进驻芭茅街灯塔五大队(黄家湾村)搞路线教育,在杨柳区长邬树华同志任组长的带领下,我们工作组一行五人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调动全村人民生产积极性,时间长达三个月。通过我们与该村干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黄家湾村的村风、村纪得到了很大的改进。生产也跃上了一个新台阶,黄家湾村由过去的落后村一跃成为全区先进村,当年粮食生产,副业生产都得到了大丰收。五是在杨柳区委的领导下,区委先后派出芭街灯塔一村老支书石则成和杨柳湾群红六村(北流水村)的老支书吴阳成同志到杨柳高中任管校代表,在他们二位老党员的参与和监督下,杨柳高中的各项工作也有了很好的改进。
年应届毕业生师生合影,二排左三为作者
恢复高考输送人才
年国家恢复了高考,作为高中,杨柳高中应为高校输送优秀学生,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但当时的主要问题是我们的师资力量不强,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我们的老师没有一人有高中毕业送考的经历,当时学校主管教学的是我。肖自明老师任副教导主任,我们都无这方面的经验。尽管当时我们都统一了思想,尽了最大的努力,但当年高考效果不佳,我记得年杨柳高中只录取了刘星、刘派峰、程遥三名大学生,另外录取了8名中专生。在全县九所高中排名比较靠后。第二年,也就是年,我们总结教训,分析了我们学校师资力量并不差,当时教政治的有胡耀云老师,教语文的有盛玉阶老师、吴东辉老师、杜光炳老师、叶成青老师、冯灿华老师、张斗寅老师、李禹钦老师、还有李干和胡洁仁两位老教师。教数学的有王子春老师、肖自明老师、徐稚生老师、张本金和张华华夫妇、谭建华老师、谭志坚老师、柯昌元老师、还有张仿升老师。教英语的有我和伍正芳老师、黄金玉老师。教物理的有张立行老师、王功名老师和陈绪卫老师。教化学的有肖博之老师、徐绍初老师、郝恒先老师。教历史的有陈芬老师。教体育的有杨咏生老师和李林老师,还有当时校领导成员之一陈育中副书记也参与抓高考毕业班的学生工作。这些老师大部分是老牌大学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很扎实。为什么教不出高材生?分析后认为我们抓高考没抓住重点学生和重点学科,普遍撒网,没有采取分类指导。通俗说法就是要对有潜力的学生开小灶。通过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年高考杨柳高中录取大学本、专科生9人,中专生15人。比年大进了一步。年,我们加班加点,再接再厉,乘胜前进,终于高考再创辉煌。这一年杨柳高中录取大学本、专科生15人,其中过重点大学线7人,普通本科4人,专科生4人,中专生19人。全县九所高中,除县一中外,乡镇高中杨柳是笫一名,超过了石镇高中,雷店高中。,,这三年恢复高考后杨柳高中大约共录取了近二百多名的大中专毕业生。他们毕业后在各自专业岗位上造诣很深,有的成为国家长江学者,有的成为大学名牌教授、博士生导师,有的成为行政部级、厅级、县级领导干部,有的成为中央煤体资深记者,有的成为国有大企业的老总,还有中华名医,教育战线学科带头人等等。同样,尽管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当时高考,中考名额限制,没机会进高校的,他们参加工作后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工作,不断奋进,也是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他们在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各自岗位为杨柳高中增添光彩,是杨柳高中的骄傲。
年七月高考后,英山县委、县政府根据教育形势的发展,结合英山的实际,决定将原九所高中实行调整,只保留四所高中,即除县一中外东河只保留雷店高中,西河只保留石镇高中,南河只保留长冲高中,其余撤销的高中恢复成原来的初中。被撤销的高中师资大部分调整到保留的高中和县办中职教育。当时我被调到英山县师范学校创办英语班,为英山县初中培养英语教师。
杨柳高中从年创办至年停办,整整10年。这10年对于我来说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一是我人生事业的起点站,我笫一次参加工作就在杨柳高中,从一个刚出校门毫无经验的青年学生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和业务领导,使我学到了不少工作经验;二是我政治上的驿站,在扬柳高中,我在学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思想上不断成熟,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自己以后在不同的岗位上成为领导骨干打下了基础;三是我建立家庭的始发站。在区教育组领导的关怀下和学校同事们的帮助下,我笫一次获得了爱情,我找到了我人生如意的伴侣、我的夫人陈淑梅。她现在是黄冈师范学院的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特聘兼职硕士生导师。享受省政府津贴专家。我的儿子也是在杨柳高中出生的,他在黄冈中学毕业后考取南京理工大学,现在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二级单位的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右起:夫人陈淑梅、张常恒、儿子张诚
我走进了杨柳高中,我成长在杨柳高中,我永远怀念杨柳高中。
张常恒:男,年11月出生。湖北省蕲春县人。年12月毕业于武汉外专,年1月赴洪湖县大沙湖部队军垦农场劳动锻炼。历任湖北省英山县杨柳高中教导主任,英山县一中副教导主任,县教育局副局长,县科技干部局副局长,县劳动局局长,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tazx.com/dtshj/8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