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光大集搬迁城东区新建城中村改造增
皮肤病医院哪家好 http://m.39.net/pf/a_4322696.html
上一篇文章: 央视曝光简历被贩卖卖家一天能赚上千块 下一篇文章: 幸福永安你最美的一刻
向上滚动浏览全文↑↑
东光县年工作安排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向前列要谋新篇。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东光站在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全面对标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和县委工作安排,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严细深实快”的工作作风,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周年。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上述目标的设定,综合考虑了省市指导目标、我县发展形势和各方面支撑条件,体现了稳中求进和高质量发展总要求。为实现上述目标,主要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一)聚焦项目建设不动摇,在推进沿海经济带建设上取得新成绩。新发展格局的根本着力点是发展。坚持“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大项目就是抓大发展”理念,建设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好项目,为沿海经济带建设构建独具东光价值的产业链体系和供应链体系。持之以恒上项目。持续打响项目建设百日攻坚战,深入开展新高地产业示范园全覆盖“双竞赛”活动,上半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年内实现新落地工业项目个,确保在全市走在前、作表率。完善项目服务保障机制。优化“容缺受理”“拿地即开工”等制度,严守项目落地审批39天承诺,打造项目审批、建设、验收全链条“东光经验”升级版。加快实现京泰工矿设备、东力电机等省市重点项目投产达效。强化项目土地支撑。加快推进土地整理和收储,深入实施“土地唤醒”和“腾笼换鸟”行动,年内落实工业用地亩。坚持“标准地+双向承诺”机制,提升亩均投入和产值,推动有限土地向优质企业倾斜。加强项目谋划储备。抢抓国家扩大专项债发行规模机遇,谋划一批“两新一重”项目,确保15个项目列入省市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凝心聚力抓招商。坚持“政府团队”与“以商招商”相结合。完善常态化“走出去”机制,组建县级招商中心,打造开发区、商工局、区域对接三支专业招商团队。完善《招商引资奖励办法》,集中奖励一批招商引资功臣。年内实现签约项目个以上。坚持“差异竞争”与“全县协同”相结合。科学设定指导目标,创新开展项目竞赛。搭建信息平台,整合项目信息,跟踪项目进程。探索建立项目共享利益机制,让首谈引进方和项目建设地共享项目收益。坚持“延链补链”与“招大引强”相结合。制定出台《县域特色产业延链补链招商行动计划》,发挥商会协会作用,加强产业链纵向合作横向互动,引进关键环节企业和配套企业。强化与上海东方龙等第三方委托招商平台合作,力争招引一批夯基垒台的投资超10亿元大项目。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组织开展“博士家乡行”,第三届“百家院校进东光”等系列活动,以项目集聚人才,靠人才服务项目。战略推进扩园区。精准发力打造千亿园区,广栽梧桐树,引来群凤栖。实施开发区倍增行动。有序引导优质项目向园区集中,年内实现新增入园项目个。实质性推进开发区管理体制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力争实现营业收入和税收等关键指标同比增长15%,省级园区综合排名晋位10名以上。加快提升园区承载力。启动省级园区拓区工作,借助工业区评估认定契机,实施包装机械B区北拓、“双高”园区南拓、包装机械A区西扩。推进工业用地调查,探索开展土地集约化利用评价,坚决依法收回低效利用土地。推进包装机械B区污水处理厂、“京南”园区消防站以及园区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成龙王李千伏变电站建设。实施园区整合优化计划。用好托管园区政策,高标准推动南霞口堡北工业园、于桥塑包产业园、龙王李临安产业园、灯明寺安达五金工业园等一区九园“新高地”示范园区全面建设、协调发展。谋划启动京南科技示范小镇、于桥塑包小镇、连镇包装小镇等特色小镇创建,实现错位发展、功能互补。(二)聚焦内促外联不停歇,在构建特色产业体系上实现新作为。坚持“无中生有,有中生新”,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提升东光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核心竞争力。着力推进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坚决“补齐短板、锻造长板”,推动我县传统产业“万企转型”。实施龙头培育工程。制定骨干企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深化“七个一百”专项行动,培育龙头企业4家。实施技改扩能工程。推进传统制造业实施数字化改造,鼓励支持企业进行工艺技改。支持华宇、铭洋等包装机械骨干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化工厂,助力百瑞尔等塑包企业研发推广可降解材料和产品,打造一批具有“链主”地位的引领型企业。实施产业配套工程。创新利用包装机械会展中心建立常态化展销大厅,支持于桥乡建设塑包产业物流快递基地,谋划建设南霞口塑料原材料基地,为企业降本增效。实施质量强县工程。大力开展标准、质量、品牌提升工程,培育更多“标准领跑者”和“省市政府质量奖”企业,推动企业从“达标”向“创标”转变。着力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计划,推动“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围绕新材料、绿色环保、军民融合等领域重点突破,支持意达、宇光等公司加大研发力度,填补国内空白。培育壮大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产业,支持峰海等潜力企业扩大规模。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谋划物流集聚区建设,努力将东光打造成促进国内大循环区域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点。落实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消费提档升级行动,打造特色饮食商业街区,鼓励商家延长营业时间,繁荣夜间经济。完善互联网+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举办网销产品大赛和直播带货网红大赛。支持数字经济发展,鼓励企业上云上平台,以于桥、东光镇为撬点,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发展更多淘宝镇、淘宝村。着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扎实推进协同发展,积极参与京津、雄安、长三角优势产业分工,深化与北京石景山区等地对接合作,多批次派驻优秀干部赴先进地区学习,形成常态化项目发展沟通机制。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实施“暖企助企”稳外贸行动,支持外贸企业抢订单、拓市场,实现全年进出口总额增长7%。组织企业参加进博会、东盟博览会,举办线上线下包装机械和塑料包装国际博览会,擦亮东光对外开放“金字招牌”。(三)聚焦改革创新不停步,在释放内在发展活力上取得新成效。改革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根本动力。要加快改革步伐,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以科技创新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壮大发展核心动力。实施科技强县行动,推进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由B类县向A类县跨进跃升,力争实现一年一大步。加大政府对企业真金白银的支持,引导企业增加创新研发投入,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确保全社会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5%以上。着力抓好协同创新和重点领域创新,启动建设开发区科技研发转化基地,让更多京津等区域创新成果在东光开花结果。着力抓好创新主体的培育,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领军企业组建技术研究院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带动中小企业创新。年内新增高新企业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0家,让创新成为东光新标识。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深改会决策机制,推进重大改革落实落地。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试点推动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改革,探索“一本通”公开办事模式。实施政务便民大厅功能提升改造,有效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度。开展政务服务“好差评”和营商环境评价机制,让东光“不求人就能办成事”的理念成为常态。实施创新创业“百事通”改革,整合98项高频办事事项,企业开办环节压缩至1天。积极推进“诚信东光”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强化信用信息共享和联合奖惩机制。构建更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依法取缔各类“散乱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逃税漏税行为,坚决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学习深圳条营商环境改革举措,打造“全市第一、全国一流”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服务企业“东光温度”。落实纾困惠企政策,激发市场发展活力。突出抓好规上企业培育。实施挂牌支持,打造升规帮扶机制2.0版本,确保全年新增规上企业50家、总量达到家,实现“三年翻一番”目标。深入开展惠企帮扶行动。扎实开展“三包四帮六保五到位”活动,实现净增市场主体家,减税降费1.24亿元。用好“县委书记县长企业家直通车”,落实“五包一”帮扶制度。打造涉企政策宣传解读平台,实现政策措施集成发布、智能查询。发挥金融创新作用。深化与国富集团合作,成立股权投资基金。启动推进金融服务中心,开展好政银企保对接,培育上市企业3家。加大与建行大学、沧州金控等机构合作,努力打造全省先进的金融生态。弘扬企业家精神。开办企业家大讲堂,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给企业家更多机会、更大平台,展现迎难而上的勇者本色、创新实干的智者底蕴。(四)聚焦县城建设不放松,在城市功能品位上展现新形象。围绕“主城区抓提升、城东新区抓拓建、铁西片区抓改造”,做好“绿化、美化、亮化、香化”文章,努力构建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高品质县城。加快城东新区规划建设。制定城市风貌管控正负面清单,围绕“路、馆、校、园、水”等内容,打造“生态宜居、舒心宜业、休闲宜游”10平方公里的城东新区。推进实施小绕城,启动府前大街、建设大街东延,完善城东新区路网布局。谋划新一中片区建设,推进新一中、党校和工人文化宫等地标式工程,建好城东新区核心起步区。加快推进郭桥、薛庄、五里等城中村改造。依托城东原生态水资源,建设“水韵公园”,打造人游园中、城浸花中的清水绿岸生态美景。全力提升老城区品质。坚持补齐市政短板,完成东兴路、东升路等13公里雨污分流扫尾工程,让“雨季看海”彻底成为历史;加快推进第二热源厂热力提升工程,满足城区未来10年供热需求。实施城市更新工程,启动县一中家属楼等4座碱激发水泥楼翻建,改造背街小巷12条,新建城区公厕10座,改建垃圾压缩站11处,持续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有力有序推动土地出让。充分发挥城投公司作用,推进人才公寓建设,打造阶梯地价、阶梯房价。按照“增绿提量、增色添彩、打造特色”标准,进一步巩固国家园林县城建设成果,见缝插针修建“口袋公园”,打造一批居民推窗可见、家门口的文化“微景观”。谋划启动铁西片区改造。编制铁西整体规划,提升市政设施水平,坚持政府方向引领、市场化投资运作,积极推进铁西二机厂等片区的试点改造。更多融入大运河、元曲等东光文化元素,让千年古县更具文化辨识度。全面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完善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开展“拆违建、促创城、优环境、畅交通”主题行动,实施“十乱”专项治理。结合人防工程,新建综合停车场,合理划定增加停车泊位。加快便民农贸市场建设,启动城区大集搬迁,统筹解决建新路、育才大街等交通拥堵问题。进一步担当作为,妥善解决房地产办证难、入住难遗留问题。启动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tazx.com/dtshj/8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