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边界村大美乡村,诗意灯塔
大美乡村诗意灯塔
沿着弯弯绕绕的浔乌线行进,两旁笔直耸立的水杉树变成了郁郁葱葱的香樟树。路人指点,“见了香樟就是我们村了”。这里就是南浔时报“南浔边界村·记者基层行”的第七站——南浔镇灯塔村。
地当吴越之冲,农家枕水而居。灯塔村形成于宋元时期,后由原祝塘、灯塔两村合并而成,东邻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桃源镇,西邻息塘港,南北分别与南浔镇三长村、沈庄洋村接壤,村域面积3.8平方公里,有7个自然村、户、人,是一个以农业、种养业为主的传统村落。
仿佛是矗立在我区东端中心点的灯塔一般,守护着一方安居乐业。这个典型的江南村落在历史的演变中历经喜悦,更有阵痛,也迎来了蜕变。
一港之隔两地渐行渐远弦乐起起落落间,灯塔村的文化大舞台传出阵阵嬉笑声。4月19日,练市镇练溪艺术团来到灯塔村文化下乡,一出越剧《呆大娶亲》,引得村民不时爆出哄堂大笑。
同坐一条长板凳,今年81岁的村民金生林边听戏,边和记者絮叨起了往事。
金生林家有兄弟姊妹5个,第二个妹妹嫁到一港之隔的桃源镇后,金家和两省有了剪不断的亲情、乡情。
“一条长三港,划作两个家。那时候隔段时间就要坐船去桃源走亲戚。”金生林说,以前,两地之间嫁娶的事情挺常见,村里的铁家浜和北社兜都可以坐摆渡船。村民要过港走亲访友,或者看露天电影、听大戏,只需掏4分钱,荡荡悠悠十来分钟就行了。
年幼时坐摆渡船的经历,或许正是德森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政华当初选择闯荡吴江的契机。作为从灯塔村走出去的“浙商回归”企业家,年,张政华背起行囊,在边界那头开启了创业创新的征程,从涉足铝业到导轨材料,再到电梯产业,他逐渐把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年,难以割舍的故乡情怀,加上企业发展需要,他选择带着新项目,重回边界这头:总投资5.67亿元的德森克电梯项目落户电梯产业园。
“能回家乡做事业,不夸张地说真有‘叶落归根’的满足感。”张政华告诉记者。如今,一条边界线,串起了他两头的事业,激荡着回归发展、回报桑梓的感恩之心。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摆渡船的消逝,加上长三港灯塔村段没有桥梁,两地间的交通从无阻变得不畅,姻亲之缘也渐渐淡薄了。
“现在两地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往来。”村干部沈惠丽翻了好几遍村里的人口登记资料,打了几拨电话核实情况后告诉记者,如今时间间隔最近的,是灯塔村民金云美嫁到了桃源、桃源人张春妹被娶到灯塔,今年两人分别为55岁和45岁。
这一嫁一娶间,灯塔与桃源的边界线,从模糊变得清晰,两地之间来往的故事,逐渐成了历史。
两部短片重现美丽乡村“张书记,我看了村里的片子,真是太漂亮了。”村民陈法明兴冲冲地拿着手机来到了村党支部书记张华明的办公室。
陈法明说的片子,是一部时长近6分钟、由村里出资拍摄的宣传片《大美乡村、诗意灯塔》。见记者好奇,张华明来到文化礼堂会议室播放起来:只见航拍下的灯塔村,三面环水、河道纵横,阡陌交通、农舍俨然,千亩绿植宛若森林,村民公园散落期间,一副绿水青山的美丽模样。
“像是欧洲的美丽乡村。”镇党委委员乔慧明下村走访,被声响吸引过来,驻足看了会宣传片后,忍不住赞叹了一句。
张华明又播放了另外一部短片,摄于年,同样的灯塔村,在不同的时间轨迹上,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形象:道路泥泞坑洼、卫生死角较多、河面漂着垃圾……
看见记者惊讶的表情,张华明笑着说:“不对比没有感觉,我们村里变化挺大的。”
20岁担任村团支部书记开始,张华明在村里工作了40年,说起变化,感触颇深。据介绍,灯塔村的温室龟鳖养殖产业兴盛了近15年,目前有养殖户32户、8.5万平方米。为了减轻养殖成本,不少养殖户把加温材料由原先的木料换成了各种工业废料、生活垃圾、皮革废料等有毒有害物质,燃烧后的废料随意丢弃在道路两侧。
“以前,别说是村里人,就连时常经过的人也习惯捂着口鼻。”张华明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养殖户,想办法筹措资金帮助他们改造锅炉,最后下定决心清零所有温室龟鳖养殖棚,预计于6月底前全部拆除,复垦还地。
拆除甲鱼棚、整治7条河道,建起生态护岸、开展长效保洁、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等,这几年,灯塔村从黑烟村到市美丽乡村,再到省级森林村庄,逐渐走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道路。
70多岁的村民沈加松在村里干了3年的环境卫生保洁工作,村里获得的一项项荣誉在他眼里成了工作量的锐减:“以前拣垃圾,一把铁锹都嫌少,现在,一个火钳就够了。”
三张蓝图践行生态愿景村民潘银妹家院子里,橘子树和梨树枝繁叶茂、花开正时。“这些都是村里送来的,象征大吉大利,既讨了彩头,又美化了家园环境。”她告诉记者,年初,村里花了9万多元,购买多棵橘树和多棵梨树,挨家挨户免费赠送果树苗,种在庭前院后,让灯塔人告别黑烟迎果香。
除了果树,村民陈建英还得照看好自家的桑树。春蚕种即将发放,她得提前做好准备。
“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古人诗句中繁忙的栽桑养蚕场景,如今已不多见,但灯塔人依然保持着种桑侍蚕的传统。
村主任金明凤告诉记者,村里的蚕桑生产有历史基础。祝家漾畔原有一个洋蚕公司——专业制种场,清朝同治年间由当时吴兴郡官办建造,规模宏大,可惜在抗战时期被毁。
“村里现在养蚕的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人大都选择外出打工,不愿意起早贪黑地养蚕。”金明凤说,从事蚕业生产的人群老龄化日趋严重,为此,村里与省农科院蚕研所合作建立了种蚕养殖基地,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发展,吸引有文化、有技术、劳动能力强的养蚕人。
村里环境改善了,生态农业发展起来了,困扰村民许久的“建房难”也得以破解。目前,灯塔村农房集聚项目敲定了初步方案,63户村民报名要圆新房梦。
除了生态农业、农房集聚,张华明和金明凤他们还盘算着一张更长远的发展蓝图——利用优质的生态底子,发展乡村旅游。在他们看来,经过近年来的整治,村里的环境不比一港之隔的桃源差,村民的“钱袋子”鼓得没有他们快,村班子就得想方设法,带领村民科学致富。
《大美乡村、诗意灯塔》的宣传片已经通过网络发布出去,更多人可以看到灯塔村的新模样,用绿水青山吸引客商,让边界村旺起来。”说话间,张华明接到了旅游公司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询问项目的对接情况。
灯塔村的生态致富梦,近了。
记者手记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指引着船只的方向。灯塔村指引的是村民生态致富的航程。
曾经的黑烟村,是由于部分村民漠的短视所致。这些年,灯塔村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改善村庄环境,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守着绿水青山,不能只过穷日子,探索一条发展生态文明的道路,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是村班子努力的方向,也是村民的迫切愿望。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正如《大美乡村、诗意灯塔》中所说,“绿水环绕美如画,红瓦白墙处处花,野鸭湖上等晚霞,美丽灯塔我的家。”地处两省边界的灯塔村要践行生态致富梦,靠卖土货,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靠卖风景,让发展的底气足起来,既能守得住青山,又能开得了金山。
点击“阅读原文”↓看视频《大美乡村、诗意灯塔》
猜你喜欢
速度!旧馆镇小化工裂解炉共个,今天已拆除63个!
她为世界小姐设计旗袍,今回南浔讲述国服与礼仪
南浔区的乡亲们,你老家的地名出处终于被扒出来了……
记者:徐潇立
主编:黄雅娟
监制:吴秋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tazx.com/dtsmj/7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