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街道五个三打造城市基层党建升级版

连日来,碧江区灯塔街道矮屯社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精神,以“四安家园”建设为契机,健全三项机制、创新三种模式、开展三项行动、依托三个载体、搭建三个平台,提升组织带动力、社区治理能力、民生政策执行力、群众内生动力、就业驱动力,推进城市基层党建提质增效,助力群众实现居安业安身安心安。目前,该社区安置搬迁群众户人。年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健全三项机制,提升组织带动力。一是建立党建带群建机制。成立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居委监督委员会,同步成立工会、共青团、妇联、少工委等群团组织,以党建带团建、工建、妇建等群建方式,按照“”(即1名科级领导、2名社区干部、1名机关正式干部、3名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模式,配备专职干部队伍集中办公,零距离服务搬迁群众。目前,建立党支部1个、党小组13个,工会组织、共青团组织、妇联组织各1个。二是建立党员积分管理机制。印发《灯塔街道矮屯社区党员“先锋指数”考评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推行党员“先锋指数”考评制度,对考评管理对象、考评管理内容、考核结果运用等进行明确,对党员实行积分管理,进行正向加分和负面扣分,鼓励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组织党员、群众每季度对党员为民办实事情况进行评议,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目前,从搬迁群众中推选社区“三委”成员9名,共有党员59人,设立党员先锋岗16个。三是建立便民服务机制。推行“10分钟便民服务圈、10小时限时办结制、10公里就业辐射面”工作机制,规划建设服务阵地平方米,打造“新市民·追梦桥”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四点半”课堂、图书馆、健身房等便民服务平台20余个,配套建设幼儿园1所、农贸市场1个、大型购物超市2个。建设社区“一站式”综合服务大厅,提供户籍管理、就业、社保、法律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年全省“新市民·追梦桥”品牌创建工程现场观摩会到社区实地观摩。创新三种模式,提升社区治理能力。一是创新群防群治模式。建立党工委领导、政法统筹、工青妇等群团参与、各方联动的“1+1+N+X”市域社会治理模式,组建一支由社区干部、“四员一长”、志愿者等组成的社区治安联防巡逻队和志愿服务队,参与环境卫生整治、抢险救灾、疫情防控等工作,推进社区治理群防群治。创建“智能平安小区”,率先成立综治中心,推行“党建+综治+社区警务+司法+”的“1+3+N”大综治工作体系,将人民调解委员会、警务室、网格包保力量等纳入统一管理,实现力量联合、工作联动。以楼栋为单位,探索推进“四员一长”(信息采集员、矛盾纠纷调解员、邻里互助关爱员、社会治安巡逻员及楼栋长)管理模式,从安置点党员、工会职工、团员青年、妇女群众中推选“四员一长”人,引导搬迁群众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二是创新铁三角治理模式。实施“党小组+网格员+十联户”铁三角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以网格为平台,把党小组建在网格上,充分发挥党员先锋和十联户“神经末梢”作用。按照至户居民为一个网格,将社区划分为13个网格,成立13个党小组,带领1名网格长、45名网格员管理名联户长,每个联户长负责管理10户居民。对社区45栋楼宇、套房屋、户人(重点人群人)、辆车的信息实现全采集录入、全要素管理,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三是创新数智社区治理模式。建设数智灯塔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与数智灯塔APP。利用天网、雪亮、平安守望工程,使社区视频监控实现全覆盖,让数智平台具备视频监控、人脸识别、智能预警功能,对重点人员、外来车辆等进行及时预警,即时掌控。社区居民使用“数智灯塔”小程序的一键呼叫和事件上报功能,自主报告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物业管理等信息事件,实现一网采集、一键上报、一体派单、联动处理、反馈报告、督查督办。年5月全省反邪防邪现场观摩会到社区实地观摩。开展三项行动,提升民生政策执行力。一是推进助学圆梦行动。灯塔辖区新建扩建配套学校(园)9所,增加中小学、幼儿园学位个;开展“茅台助学”,资助10名大学生每人元,帮助他们实现大学梦;实施“茅台王子酒·明亮少年”自强奖学金计划,奖励10名品学兼优的中小学学生每人元;开展“金秋助学”,资助19名学生共计9万元,确保搬迁群众适龄子女就学“全覆盖、零门槛、无障碍”。二是推进健康助力行动。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将安置点医疗机构纳入新农合定点,脱贫人口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对安置点长期入住脱贫人口实行%签约服务,慢病患者%纳入管理并全程跟踪随访。完成社区户人低保转接工作,办理城市低保户人,共纳入城市低保户人。三是推进爱心陪伴行动。建成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四点半课堂”等服务阵地。完善日间照料中心功能,为老年人提供就餐送餐、娱乐、康复理疗、休息等日间照料服务。扎实推进“希望工程·陪伴行动”希望小课堂,累计招生余名学生。组织社会爱心组织、公益人士到社区对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进行爱心慰问,累计开展活动余人次。“四点半课堂”获评全国终身学习品牌。依托三个载体,提升群众内生动力。一是夜校课堂强素质。依托新市民讲习所、“四点半课堂”、“职工书屋”、“职工培训中心”,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夜校“小课堂”。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安全、消防、文化旅游、卫生健康等讲座60场次,涉及学员0余人。矮屯易地扶贫搬迁点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被团省委挂牌为省级示范夜校。二是乡愁展馆强归属。投入30万元,建成矮屯社区乡愁馆,设立松桃移民文化、印江移民文化、沿河移民文化等8个展区,通过实物、文字、图片等方式,展示迁出地犁耙、簸箕、石磨等各类老物件近件,把文化和乡愁一起“搬”进安置区。划定余平方米区域,作为搬迁群众操办红白喜事、祭祀先祖的地方,引导搬迁群众适应城市生活。建成感恩长廊,为群众“摆龙门阵”和休闲娱乐提供专门场所,让群众在交流中增进感情,促进融合。三是道德讲堂树新风。建设矮屯社区道德讲堂,因地制宜建立道德模范广场、中华传统美德文化广场、法制文化墙等18个,制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孝亲敬老等宣传标语30余处,弘扬中华民族道德力量,倡树文明新风。全省道德模范故事汇巡演、全省残联现场观摩会等活动在矮屯社区成功举办。搭建三个平台,提升群众就业驱动力。一是建立就业供应平台。建立就业信息大数据平台,收集碧江高新区、东部劳务协作城市等企业用工信息,聘请7名劳动保障协管员对搬迁群众家庭就业情况进行适时更新、动态管理,为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用工信息服务。大力开发保洁、保安等公益性岗位40个和协助管理员、纠纷调处员、楼栋长等就业扶贫援助岗位个,优先帮助名群众就近就地就业。精准开展“送雁”行动,深化与昆山、东莞劳务协作,以包机、专列、专车的方式输出群众就业人。二是建立技能培训平台。设立就业培训服务中心,针对性开展建筑、保安、家政、制鞋、烹饪等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后订单式推荐就业。目前,开展就业培训人次,促进就业人。引进刺绣、制衣厂等3家扶贫车间,为群众开展业务技能培训,吸纳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三是建立创业扶持平台。统筹用好“小额创业担保贷款”“青扶贷”等工青妇贷款优惠政策,鼓励支持有意愿、有条件的搬迁群众积极创业,为安置点妇女、青年创业提供资金保障,5名搬迁群众通过申请“青扶贷”实现创业梦想。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tazx.com/dtstc/116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