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工程红烛们的客家围屋之旅

(广东培正学院法学系“红烛”筑梦志愿服务团队通讯员林良楷)年7月20日星期六,广东培正学院法学系“红烛”筑梦服务团队的志愿者们在李柳华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半埔村下新屋,“红烛们”路途走了一半,热心的刘学松先生就直接开车过来载我们到目的地,并给“红烛们”细细介绍了这幢拥有着一百八十多年历史的客家建筑——客家围屋。

(刘学松先生为“红烛们”做介绍)

刘学松先生还谈到半埔村下新屋的客家围屋已经申请了县级文物保护,并定下来了,这是典型的客家围屋,屋内的布局也是三栋四杠,九厅十八井,从修建到竣工,一共用了三十年的时间,这在接下来的游览参观中“红烛们”也深有体会。

(图源网络)

半埔村下新屋和“红烛们”印象中的客家围楼还是有很大出入的,房子并不是印象里那般环形围绕,初到屋前,老房子的房顶部分给人的感觉像是华东地区江浙富庶之地的传统房子的房顶,但半埔村下新屋“防火防盗”的作用依然彰显着其客家围楼的特色,门前的半圆形池塘可用于防火,建筑墙上的射击孔则有防盗防匪之用。整栋建筑坐北朝南、冬暖夏凉,宛如一个堡垒,建筑中的窗户也多是解放后才建造的。

踏上两个台阶,跨过门前的门槛,我们便进入了建筑内部,映入眼帘的是天井上方的蓝天白云,然后往左转是一处大的空地,左手边的墙根处整齐地摆放着一排酿酒和腌菜的器具,其中一个蒸馏酿酒之用的器皿让人惊叹于其巧妙的设计以及前人的智慧。

中厅

客家围屋

后来我们还跟随着刘学松先生欣赏到了房梁上精致的雕刻,图案多种多样,有龙、狮子、凤凰、蝙蝠等图案,寓意也极其丰富,有“鱼跃龙门”、“双凤朝阳”、“五福(蝠)临门”等,还欣赏到了精美的壁画,如“种义”“耕礼”石刻下的“桃园结义”。

在刘学松先生的一番介绍和讲解之后,“红烛们”对这个客家围屋有了十分深刻的认识,对于申遗保护也是怀有极大地期盼。历史流传下来的建筑在当代越来越缺乏,而青少年也没有形成熏陶,大多数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在此,“红烛们”作为当代青年,能体会到学松先生的感触,已是莫大的幸运。

(客家围屋正门)

后记:在刘学松先生的车上时,学松先生说:“以前从小在这里长大感觉不出来,等到长大了、出去了、又回来了,就会感觉到十分震撼……历史遗产是需要一代一代保护的。”









































中科白癜风公益惠民活动
白殿疯长什么样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tazx.com/dtstc/430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