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的历史文化上
古筝,原名叫筝,也叫秦筝。因它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故后人冠以“古”字,称为古筝。我国历来对古筝很推崇,称古筝为民族乐器中的瑰宝,雅俗共赏的奇葩,群声之祖,万乐之师。汉《古诗十九首》中有句:“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之神。”汉侯瑾《筝赋》有句:“苞群声以作主,冠众乐而为师,移风易俗,混同人伦,莫有尚于筝者矣。”鲁迅有《赠人》(其二)诗:“秦女端容理玉筝,梁尘踊跃夜风轻,须臾响急冰弦绝,但见奔星劲有声。”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对中国的古筝也非常推崇,称古筝为神秘的乐器,称它弹奏出的乐曲为神奇的音乐。 古筝属于弦鸣乐器,按其演奏技巧来分,属于弹拔类乐器。它的外形古朴典雅美观大方,音色优美圆润清丽明亮,音量大而不噪。它有着极强的表现力和强烈的感染力,能充分表现民族风格浓厚的乐曲内容。用古筝弹奏出的乐曲,柔和优美,清丽和谐,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深受人们的喜爱。
筝和筝名之由来,众说纷纭。历史上曾有黄帝摔瑟而有筝之说。唐代赵璘的《因话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黄帝命令宫女鼓瑟,宫女用瑟弹奏了一非常伤悲的曲调,使黄帝动了伤感,流泪不止。黄帝不能自制,把宫女的瑟举起掷地,摔成两截,使原来的五十根统的瑟一分为二变成两台二十五根弦的瑟。于是后人称二十五弦瑟为筝。历史上还有姊妹分瑟为筝之说。《乐道集》卷二中记载:“秦女姊妹争瑟,引破终为两片,其一片十三弦,为姊分,其一片十二弦,为妹分。秦皇奇之,立号为筝。”后来,还有父子争瑟一分为二而得筝名,兄弟争瑟一分为二而得筝名之说。这些筝名由来之说有无道理,暂且不说只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筝是由瑟演变而来的。秦筝之说源于何处?秦相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声也。”意思是说,敲打瓦罐和瓦盆,边弹筝边拍着大腿打拍子,唱起呜呜呀呀的歌,使耳目欢快,这才是真正的秦国的音乐。李斯把筝看作是秦地特有的乐器,把筝声看作是秦国音乐的重要标志。《史记??荆轲列传》中记载:“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这段记载意思是说,太子和宾客们知道了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儿,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子送荆轲。到了易水之上,祭了路神后上路,高渐离击筑,荆轲跟着唱歌,声调苍凉悲哀。送行的土大夫都流下眼泪哭泣。这里说的筑,根据《风俗通义》中的记载和《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可能是筝。早期筝和筑极相似,文人常把筝筑混为一谈。由此可以看出,在战国时期,古筝在秦国相当流行,而且在乐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就是后人称筝为秦筝的原因。
古筝称为秦筝还有秦将蒙恬造筝一说的缘故。《辞海》中解释:“秦筝,相传秦人蒙恬改制故名。”据《辞海》的解释,秦人蒙恬改造了筝,因而称筝为秦筝。那么古筝到底是由谁来发明制造的?这个问题至今未有准确答案。有的文献里提到过蒙恬造筝的事,但并没有肯定此说法。《风俗通义》中记载:“筝,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到了隋朝,对蒙恬造筝一说就比较肯定了。《隋书??音乐志》里说:“筝,十三弦,所谓秦声,蒙恬所作者也。”后晋的刘虚则持不同意见,他在《旧唐书??音乐志》中说:“筝,秦声也,相传蒙恬所造,非也!”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说:“蒙恬改筝为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以木”。根据《史记??蒙恬列传》的记载和蒙恬的生卒年月,可以推定古筝肯定不是蒙恬所造。在蒙恬出世前,古筝已经出现,所以《史记》根本没有记载蒙恬造筝一事。由此可见,蒙恬并不是古筝的发明者,而是古筝的改造者,是他将五根弦的筝,改变为十二根弦。以后直到唐朝,古筝的样式相对比较稳定,没有太大的变化。到了唐朝后期,开始出现了十三根弦古筝,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筝弦数逐渐增加。到了元朝,出现了十四弦古筝,到了明朝,出现了十五弦古筝,到了清朝,出现了十六弦古筝,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古筝由十六弦逐渐增加到十八弦。古筝筝弦的不断增加和转调筝的出现,以及筝弦材质的改变,使这一古老的民族乐器的外型更加美观大方庄重,音域得到极大拓宽,音乐表现力得到极大增强。现在,古筝本身不但能独奏、齐奏、重奏,还可以同其它乐器合奏、重奏,也能参加到大小型民族乐队之中充当重要角色。古筝经过二千五百多年甚至更长一些时间的发展,终于在世界器乐之林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古筝最初是靠弹筝人自身指甲弹奏的。为了提高弹奏质量,增大弹奏力度和弹奏音量,弹筝人采取了以假甲取代指甲的办法。这一改革,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梁书.羊侃传》中记载:“有筝人陆大喜,著鹿角爪,长七寸”。我们可以从这段文字记载看出,南北朝时期的弹筝人已采取了用假甲代替指甲的办法。宋代陈旸《乐书》中也有如下记载:“唐唯请乐筝十二弦,弹之为鹿骨爪,长寸余,代指。”李商隐的《无题二首》中也有如下诗句:“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由于用假甲取代指甲,不但方便省事,不用再有意留指甲,而且有效地增强了弹奏力度,增大了弹奏音量,同时也提高了演奏敏捷度和演奏质量,使古筝的韵味更浓,音色更美,声音更亮,使弹奏出的乐曲更加清脆明快,委婉动听。
古筝演奏技巧上的发展变化,较之其他乐器都大,尤以近三十年为最大。最早的古筝演奏技巧是很简单的,两手分工极为明确,右手弹奏,左手按弦。曲调也极为简单,基本上是慢节奏单旋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筝曲目难度越来越大,弹奏技巧越来越复杂,表现力越来越强,表现内容越来越丰富,经历了从单手简单弹奏到双手复杂弹奏,从简单弹拔按弦技巧到复杂弹拔颤按推揉技巧的发展过程。
近几十年来,在演奏技巧上发展变化最大的,是左手在筝码右边的弹奏。这种弹奏方法从何时开始,至今没发现可考的文字记载。但从敦煌壁画中,人们看到了双手在筝码右边弹奏的筝女形象。年出现的古筝独奏曲《将军令》,也是一首左右手同时在筝码右边弹奏的曲目。这说明,左手弹奏技巧是很早就出现了的。 五十年代,古筝正式进入艺术院校,这为古筝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古筝教育的深入开展,古筝技巧也突飞猛进。这主要表现在左手在筝码右侧弹奏技巧的大力发展。早期代表作有《庆丰年》、《战台风》等曲目。一批原创、改编的曲目的出现,标志着古筝演奏技巧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庆丰年》和《战台风》的影响下,相继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原创古筝曲目。如《伊犁河畔》、《故乡行》、《雪山春晓》、《春耕时节》、《秦桑曲》、《喜奔那达慕》、《临安遗恨》、《红山魂》、《黔中赋》等。这些曲目的产生,促进了古筝演奏技巧的发展和古筝理论水平的提高。《红山魂》、《黔中赋》等曲还借鉴了先锋派的作曲技巧,利用十二音体系,突破了古筝传统的五声音阶定弦法,这是对古筝艺术的一种积极探索。
这里是艺都,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请点赞转发和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在哪里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圆白癜风抗白梦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tazx.com/dtstc/5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