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非遗丨燕赵大地上的文化灯塔
邯郸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建城史的古城,是冀南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八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到如今,在邯郸这片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发生过许多风云激荡的历史故事故事,也留下了许多独有的民俗风情和民俗文化。
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在这里传承,在这里交流,当然也就留下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种众多,魅力无限。有传统技艺类、传统体育类、传统戏剧类等。
?大名草编,洒落在人间的明珠
大名草编素有草编之乡之称。草编是大名县的草编手工技艺,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清朝雍正年间传入,最初起源于西付集乡朱家村一代,后传播开来,掐辫工艺传至千家万户。
草编多以麦秆为主,制作草帽提篮等物,在《清明上河图》中,能看到众多带着草帽的人,后来经过人们的研究,又增添了许多的生活用品。草编已于年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大名,草帽除了遮阳的作用以外,曾经还作为“信物”风靡一时。在清朝时有一个习俗,女孩出嫁以后的第一个夏季,要从娘家给男方拿几顶自己编的草帽,这帽子叫做“回春帽”。
现今还有麦草贴画,集油画工笔等艺术手法,多表现为自然景观:花鸟鱼虫、飞鸟虎啸、飞流急湍等。美观和使用二者并存,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于一体,可以作为出口商品销售至国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今,草编已经成为了大名的一张名片。
?太极拳,修身养性之选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一种,派类繁多,各派既有传承关系,也互相借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其中,杨氏、武式太极拳都来自于永年广府。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抗击对抗等多重功能为一体,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杨氏太极拳拳架舒展,结构严谨,舒展大方、立身中正、动作柔和。此拳在京、津地区影响很大,学者日益增多。动作要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心法上也需要一气呵成。除太极拳以外,也有太极剑、太极刀、太极十三枪等。已于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武式太极拳起源于清朝,拳式与杨氏太极拳有所不同,要求姿势紧凑、动作舒缓、用体内虚实支配外形,进三步半,退三步半,很有特色。武式太极拳有相当多的著作,皆根据本身经验所著成,简练精要,无一虚词。
?平调落子戏,武安人的骄傲
平调落子戏出自邯郸武安,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简称。产生于明末清初,虽是两个剧种,但经常放在一起演出。平调行当齐全,唱腔优美,表演奔放,擅长演情节复杂、角色齐全的大戏。落子风格诙谐幽默,表演细腻,乡土味浓郁,更加擅长演小戏。
平调戏演出的朝代大戏感动过几辈子的男人,而家长里短的落子戏又能够吸引众多妇女。因此,流传很广泛。传到山西长治,就成了上党落子;到了东北三省,就变成了通花落子等。平调落子至今还流传于冀南、晋东南、豫北、鲁西北一代。平调有传统曲目两百多个,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如《三进帐》,也有一些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如《天仙配》等。
现如今,属于国营专业剧团的只剩下三个,还流传着一些半专业剧团。邯郸本着“抢救、继承、创新、发展”的宗旨,积极抢救濒临灭绝戏曲遗产,并从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出发,大胆创新,创作出适应时代的精品,努力使群众文化生活更加朝气蓬勃、繁荣活跃。
古赵邯郸大地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浩繁,以上只是简单列出三个。保护“非遗”的工作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tazx.com/dtstc/6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