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市实验小学传统文化讲座quot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我们又见面了,今天我们继续来说与孝相关的内容—孝亲尊师善待人。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认为孝是做人的根本道德。子女对父母的孝道可以表现在行为的各个方面。但孝的实质是儒家文化最为重视的“仁”。那究竟什么是仁呢?说起来很简单就是两个字“爱人”。就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善意去对人好。但是就是这两个字,体会起来却有很深很深的道理。仁这个字就四画,单立人一个二,所以叫二人成仁。什么意思呢?仁爱不是一个人自我状态下,孤独的、封闭的,这样的环境是谈不到仁爱的。仁爱一定是你旁边还有一个别人,两人在一起的关系中能看出是否仁爱。因此,孝是一种仁,是仁在亲子之间的表现,是子女对父母的仁。孝道做为一种仁的表现,它的范围不仅是在家庭内部,而是应当适用于整个社会群体。具有孝心之人不仅会以仁爱之心照顾自己的父母,也会以爱心对待一切人。
汉朝初年,被称为“汉初三杰”的张良是刘邦手下的重要谋臣,我们大部分同学可能都知道有号称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曾经被如雷贯耳的荆轲刺杀过,但是你知道吗?张良也曾经刺杀过秦始皇,张良自幼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品德良好。在未投靠刘邦之前,刺杀秦始皇也失败了,他就隐姓埋名逃到了一个叫下邳的地方躲了起来。一天,张良正在下邳的圯桥边散步,一位体态龙钟、身穿粗布衣服的老人,坐在桥头。见张良走来,老人故意把鞋扔到桥下,然后还很没有礼貌地冲张良喊道:“小子,下桥去把鞋子给我捡上来!”张良看见老人故意地扔掉鞋子,很是生气,恨不得上去狠狠揍他一顿。但一见他满头白发,是个长辈,气也就消了。他就下桥把鞋捡了上来,可是更加意想不到的是,老人得寸进尺,大大咧咧地把脚伸过来用命令的口气对张良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气得都没了脾气,一想算了吧,好人做到底,谁让他年纪一把,是个老人呢。于是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为老人穿鞋。老人也毫不客气伸出双足套上鞋子,显然是心满意得地微笑着,扬长而去!
老人走了一段路,又转身走了回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你这小子还值得教导,五日后的早晨,你还到这里见我!”五日后天刚亮,张良就依约来到桥上,只见老者已经等在桥上了。对迟到的张良发怒道:“你怎么可以比老人还晚到?”转身离去,丢下一句话:“过五天早点来!”又过了五天鸡刚叫,张良就赶到桥上,老者还是比他先到,又发火道:“为什么还是迟到?”又转身离去,吩咐道:“过五天早些来!”第五天,还不到半夜,张良就来到桥上。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就该这样嘛!”然后从怀里取出一卷书来,说道:“读透这本书,你就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十年后,你必将发达!天亮后张良细看那本书,竟是自己多年梦昧以求而不得的《太公兵法》!从此以后张良夜以继日苦心研读了十年,学习用兵布阵韬略,四方行侠仗义,凭着兵法,屡建奇功,助刘邦打下江山,建立了汉朝,被封为“留侯”。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爱护自己的孩子时要推想到爱护别人的小孩,这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思想十分可贵,张良凭着尊敬长辈的美德,能够忍耐、谦虚、恭敬听命、卑下受教,才赢得黄石公的青睐,获得奇书,终于建功立业,扬名后世。
一个人,无论地位有多高,成就有多大,他都不能忘记父母和老师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所花费的心血,要饮水思源,常怀感恩。中国自古就有“孝亲尊师”的传统。元代关汉卿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其感恩之心天地可鉴。
在我国古代,学生要到学堂里读书,对圣哲孔子的神位、画像要顶礼膜拜、对老师则要施行跪拜礼。这就是古人对尊师的最初诠释。
杨时是宋朝学者。他年轻时很爱学习,非常尊敬老师。有一次,他和一位同学在读书时为一个问题争论起来。为了尽快找到答案,他们冒着鹅毛大雪,一同去请教大学问家程颐。他们走到程颐家门口,守门的童子说,先生正在睡午觉。杨时悄悄地对同学说:“咱们就在这儿等一会儿吧!”他俩一声不响地站在门口,静静地等着。雪花在天空中飘舞,不一会儿地上便积满了雪。凛冽的寒风,吹得他们直打哆嗦。可是他们没有拂一拂身上的积雪,也没有跺一跺冻僵了的脚。过了很久,程颐醒来了。当他知道门外雪地里有两个学生在等着时,就急忙出去把他们拉进屋里。程颐见他们全身是雪,心疼地说:“外边雪这么大,为什么不早进屋呢?”杨时望着程颐慈祥的面容,说:“老师,您在休息,我们怎么能惊动您呢?”程颐被他们尊师好学的精神感动了,详细地解答了他们的问题。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为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正是由于杨时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终于成为一位知名的学者。全国各地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试想:杨时经过苦心等待,程颐教给他的知识他会不认真记在心里吗?假如杨时看见老师没有时间,扭头就走,那也就关闭了一扇成功的大门。
可是,再看看我们的课堂,老师在讲堂上辛勤地向我们传授知识。有的学生在下面说话,摆弄文具、搞小动作,有的甚至偷吃东西,真不知老师讲的知识能不能装进脑子里去。老师在班里批评不听话的孩子,可是不一会儿,这个孩子就又开始讲话了,(这样的学习态度,又怎能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呢? )
徐特立是毛泽东在湖南师范上学时的老师,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艰苦朴素、谦虚勤奋的作风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当徐特立60寿辰时,毛主席特意写信向徐老祝贺。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事实证明,对老师有一分恭敬,便有一分成就。今天,我们应该像毛泽东、杨时那样,尊敬师长,亲近师长,让尊师重教成为一种风气,这样智慧才能得到传承。
以感恩之心孝亲,以虔敬之心尊师。在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中经常把孝悌放在一起来说。那什么又是悌呢?我们知道能以礼仪侍奉自己的父母的叫做孝,悌就是以礼仪敬爱兄长。悌的精神还可以理解为尊敬长者,谦逊待人,像亲爱兄长那样与人相处。《弟子规》“出则悌”部分,主要说的是家中兄弟姐妹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在一起的规矩。在这些规范中,训练小孩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自然容易融入团体,为大家所接纳。这里的“出”是指家庭之外,“悌”包含兄友弟恭,包含尊敬长辈的礼节态度。如果一个人在家里面兄弟姐妹之间能够友爱,能够以礼相待,他出去外面与人相交就会做到和谐、和睦;如果他在家与兄弟姐妹吵吵闹闹,不守礼节,那出去外面自然不可能守规矩。每当讲到悌大家会自然而然想到那个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因为让梨这一小小举措得以美名传扬,而也正因为根植于孔融内心的孝悌精神,成为他成长的动力,得以使孔融之后才华横溢,成为建安七子之首,东汉有名的文学家。而就在我们的时代,就在我们的身边,依然有这样秉承着孝悌精神,像亲爱兄长那样与人相处的感人故事。
年7月,就在我们灯塔市五里镇黑沟台村有一个农民叫高威,突然,要把自己刚住了三年多的新房子卖掉,为什么呢?难道遇到了什么难事?原来是要为他结交的没有血缘关系的大哥治白血病。年春节,高威突然又接到一个从上海打来的电话,电话里一个从未谋面、素不相识的大哥对他说,愿意帮他把卖出的房子赎回来……这是怎么回事呢?话要说回到十年前。年,高威的爷爷患了白内障,到辽阳市里看病,医院看了后决定要给他爷爷做白内障切除术,当得知手术要花多元钱时,高威愁坏了,对于一个农民来说,当时元钱可不是一个小数目,高威东挪西借才凑够元,百思无计,十分难过。一位与高威爷爷同住一病室的大哥知道了,告诉高威,他愿意帮助他爷爷。果然那个叫栾福山的人帮他付了手术费,15天以后栾福山就悄然出院了。那年年底,高威凑齐了元钱,找到栾福山,把他垫付的手术费还了,从此两个人成了亲密的兄弟。年春节,栾福山到黑沟台村去看望高威,当看到高威一家四世同堂却挤在不到80平方米的屋子里,就决定为高威盖一栋新房。接着,栾福山拉来了4车砖、8吨水泥、铝合金门窗,到年底,漂亮的新房盖起来了。天有不测风云,年“五一”节,高威得知栾福山得了白血病,似闻晴天霹雳。他立马把几头猪卖了,加上买种子的钱,东拼西凑,凑足了一万元,赶到天津血液研究所,就一直在那儿护理栾大哥。后来,得知栾大哥急需钱治疗,二话没说,叫家中把房子卖了,交了治病的6万元钱。此事被当地记者知道了,把这件感人的事登了报。年春节,正月十二那天,高威接到了一个来自上海的电话,此人说愿意为他赎回房子。过了几天,高威接到要他去邮局取钱的电话,这位先生共汇了25万元给高威和栾福山,而他们对汇钱人一无所知。几经周折,记者终于找到汇钱给高威和栾福山的李先生,他不愿公布他的情况,只说:“见了高威和栾福山的事迹,太受感动了,这种见难相助的义气,比金钱更宝贵!”世事沧桑,岁月无情,而人有情。三个原本素不相识的人却能像亲兄弟一样肝胆相照、互助守望,不是亲人胜亲人。
仁爱是身体力行,点点滴滴的行为,你和颜悦色,别人就笑语春风,你怒目相对,别人就对你怒气冲冲。
应该有不少同学都看了今年的春节晚会,其中有一首小燕子赵薇演唱的歌曲《六尺巷》。而这首歌的背后流传着一个特别感人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清康熙年间,安徽省桐城县。城内的一条街巷两边,一边是当朝宰相张英的府邸,一边是桐城富户叶乡绅的豪宅。街巷是连接城内外的交通要道,两家一直以此巷为界,和睦相处。有一年,双方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互不相让,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张老夫人便写信到京城,要做宰相的儿子出面干预。这位宰相生性谦和,决不仗势欺人,立刻写了一首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诗明理,立刻主动将墙退让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愧疚,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两家墙院之间,形成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六尺巷典故,在如今已远远超出其本意,成为彰显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邻里的彼此谦让,虽各失去几分宅地,却换来了邻里的和睦,流芳百世的美名。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包容忍让,平等待人,作为一种美德,从古至今,源远流长。心胸开阔,恭谦礼让的人为世人敬仰。在建立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这种谦和礼让的传统就更需要发扬光大。
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那我们再来看一看君王的胸怀。在我国古代的春秋时期,先后出现了五位霸主,秦穆公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十分喜爱自己的骏马,一次他乘车出行,半道上车坏了,右边驾车的马跑脱,秦穆公带着众将士亲自出去找,沿着路上若隐若现的踪迹,一直追踪到了一座山谷里。不久他们便听到了热闹的人声,原来一群山民正围在一堆篝火旁,从火上烧烤着马肉。秦穆公一眼就看见了草丛里白色的马皮,那正是他丢失的骏马。秦穆公是又心疼,又生气。他手下的那些武士更是愤怒,他们想拔刀杀了这些吃马肉的人。这些人的性命危在旦夕。然而秦穆公阻止了手下人使横,反而和颜悦色地对山民们说:“烤马肉好吃吧?我听说吃骏马肉如果不立刻喝酒的话,恐怕会伤害你们的身体。”于是,秦穆公拿出上等好酒,挨个给山民们喝,山民们本以为要遭大难,哪知秦穆公这样宽宏大量,热爱山民,一个个跪地磕头,感动不已。
三年后,秦晋在韩源激战,秦穆公乘战车深入敌阵,被晋军团团围住,情况十分危急。突然,一伙人闯了进来,挡在秦穆公面前,与晋军激战,殊死拼杀,打得晋军丢盔弃甲,大败而逃。 事后,秦穆公召见那支赶来救援的奇兵,询问他们说:“我不记得曾经有恩于你们,为什么要冒死相救呢?”那些人笑着说:“我们就是那些杀了您的骏马,却还得到您赐的美酒的人啊!”是的,这三百多位勇士,正是在岐山脚下烤食马肉的山民。一匹骏马与人相比,当然微不足道;但身居高位,掌握生杀大权的秦穆公,如果没有爱民之心,一怒之下,严惩了这些食马的山民,那么,危难之时,还有人会舍身救他么?
增广贤文中有一句话: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是说,能够宽恕别人的人并不是愚蠢的人,真正愚蠢的人是不会宽恕别人的。其实作为普通人,如果能做到对人宽容豁达,那么一旦遇到困难发时候,人们也同样会竭尽全力帮助你。
善待他人,同样无需轰轰烈烈,可能只是公共汽车上让个座的举手之劳;可能只是面对弱势群体的些许帮助,只是先人后己的小小动作。当我们与同学相处时,不管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些缺点和小毛病,因此我们难免会和身边的同学发生摩擦,若能做到理解和宽容,当同学需要帮助时,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相信同学们会更加团结友爱。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而当我们有错误被老师或同学们指出时,不应该以消极的心态抱怨或忽视,只有改正错误才能使人走向完美,因为他们的批评鞭策,我们才得以做的更好。
纵使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历的事是那样的微小,那样的平凡。只要我们有一颗虔诚而真实的心,对于父母、对于老师,我们的一个眼神,一声问候,一次微笑,都会让他们感到欣慰。而我们自己也将从孝亲尊师的具体行动中,感悟出人生之道,善意、理解、尊重、宽容。这一切都将成为我们人生的指路明灯。
在整理今天的这个讲座时,我看到了一个关于乌鸦的小故事,一只乌鸦的素质。 乌鸦在人们眼里通常有不好的含义,然而外国人却不以为然。国外有名网友在公园散步时,看到几只乌鸦在徘徊,让他起了点好奇心,于是静待看会发生什么事,没想到还真的发生了什么事! 在公园看到乌鸦在吃盘上剩余的饭粒,它吃得有模有样,津津有味,过了一会儿它饱了,但是却把盘子叼起来?它要干嘛?咦........不会吧!?它难道是要….... 这只乌鸦把它吃完的盘子叼起丢进了垃圾桶! 虽然知道乌鸦的智商相当于5、6岁的儿童,而且还懂得推理,但是他们竟然知道吃完要丢垃圾!?这确实让人吃惊,很不可思议,却也让很多人感到惭愧......不禁犹豫我是要感叹这乌鸦太聪明太有功德心,还是反思智商更高的人类不如一只乌鸦…
因此我们在孝亲尊师善待人的基础上,也应该善待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大自然,爱惜一花一草、爱护环境、尊重清洁工人的劳动。我们灯塔是辽宁省省级园林城市,而且是唯一一个县级市。并且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园林城市,我们生活在风景秀美的灯塔,我们能够就学于环境设施一流的实验园是我们的幸运和幸福。可能我们还小,没有办法阻止全球变暖,冰山融化,没有办法像檫黑板一样把雾霾天擦掉,但是我们可以做到不乱扔纸屑,不乱扔果皮,不随地吐痰…孝亲尊师善待人也善待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tazx.com/dtsxw/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