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东北艾氏移民史的新思考
1、东北移民史的特殊性
为了弄清艾姓的迁徙史,几年来阅读了几本有关移民史的书籍,在网上查阅了有关移民情况的资料,其中也涉及到东北移民史。东北移民史是全国移民史的组成部分,尤其自清初(年)至年“9·18”事变近年的东北移民史更是全国移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读到过的东北移民史具有一些特殊性,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一是几乎没有涉及清朝以前的东北移民史和清初由东北往关内移民的历史;二是清初移民垦荒同是清廷决策、政府行为,但在—年间的东北移民待遇远远优于“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三是—年期间,清廷一反常态,东北移民政策度大转弯,由奖励移民出关而采取封禁政策,严格禁止从关内往东北移民,而“湖广填四川”仍在继续着,一直延续到乾隆初年(年);四是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采取比清初更为优惠的移民政策,助推东北移民潮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为开发东北、发展东北经济和文化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2、东北移民并非都是“闯关东”而来
在—年期间,由于清政府禁止从关内往东北移民,但东北三省广袤无垠的肥沃土地对关内少地和无地的农民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因而关内农民铤而走险,违令越境或偷渡出关,故称之为“闯关东”。移民史学界往往用“闯关东”来概括自清初(年)至年“9·18”事变期间近年的东北移民史。本人认为,这种概括有悖于真实的东北移民史;清初至年期间的东北移民史应该分为3个阶段来论述:—年间,清政府奖励关内农民出关垦荒,形成了第一次东北移民潮;—年间,清政府封禁关内农民迁徙关东,关内农民不得不冒险“闯关东”;—年“9·18”事变期间,先是清政府开禁,后是张氏父子千方百计吸引关内农民出关垦荒,助推关内农民出关,形成了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东北移民大潮。也就是说,在第一和第三两个阶段,政府奖励关内农民出关垦荒,移民根本无须“闯”关,真正需要移民“闯”关的时期是第二阶段:清政府执行封禁政策的—年间。
2-1、—年间,清政府奖励关内农民出关垦荒,形成第一次东北移民潮
明末清初,满清八旗(包括满州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兵大部分入关,本来人口不算稠密的关东大地变得人口更加稀少了,大片肥沃的土地成了无人耕种的荒地。为了不使祖籍地荒芜,还为了增加赋税收入,自清顺治元年至康熙6年(—年)的24年间,清政府曾几次颁发条例,奖励关内农民出关,到关东垦荒。前几次效果不是很明显,历经9年,移民数量没有达到清廷的预想。为了动员更多的关内农民踊跃出关,移民关东,顺治10年(年)颁发了《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该条例规定了“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及其它一些优惠政策,对关内农民移民东北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收到了明显效果。
由上可知,清初移民东北与“湖广填四川”虽同是政府行为,但两者有一个极大的不同之处:“湖广填四川”执行强制性、按比例的移民政策,移民被政府指派,无条件服从,出发时即被捆绑,受军队押送,跋涉数千里,统一行动,没有自由,备尝屈辱和艰辛;而往东北移民则实行奖励政策,不仅普通移民给农具和种子,而且对有号召力和组织能力、对招徕和组织移民有贡献者封官授职。由此政策可知,往东北移民是自愿的,东北移民是自由的移民。东北广袤无垠且异常肥沃的土地,加上政府的优惠政策,令关内农民趋之若骛,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形成了由关内迁徙关东的第一次移民高潮。年6月1日,我到辽阳市灯塔市和辽阳县调研时,忠伟宗亲对我说,听先辈口口相传,本宗族始迁祖于康熙8年由关内迁徙辽阳。我记得清政府于年颁发的《辽东招民开垦条例》,以为往关东移民是从年开始的,因而认为忠伟听到的传说不准确。现在看来,我原来的理解是不全面的,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往关东移民不是始自年,而是始于顺治元年(年)或稍后几年。因此,忠伟的始迁祖于清顺治8年由关内迁徙辽阳是完全可能的。于清初由关内迁徙关东的所有移民,不一定都是于年后出关的,但大多数应是在—年期间来到关东。忠伟还听说,移民是被绑着手出关的。这一传说显然有悖于史实,那是“湖广填四川”移民所遭受的磨难。
2-2、—年的年间,清政府实行封禁政策,关内农民不得不“闯”关到关东谋生
—年间,出关垦荒的移民到底有多少?不得而知。但从清政府在颁发《辽东招民开垦条例》仅仅过了15年之后,即于年颁发《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令》可知,由山东、河北出关垦荒的移民一定十分踊跃,大有势不可挡之势,以致令清廷感到恐慌,乃至视若洪水猛兽,下严令予以彻底封禁。
东北广袤无垠且十分肥沃的土地对关内少地和无地的农民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岂是一纸禁令禁止得了的。为了生存和发展,冀鲁农民不惜铤而走险,从陆路或跨海“闯”关,冒险乃至冒死越境或偷渡到关东垦荒就食。山东东部和沿海地区人民以漂洋跨海方式偷渡到辽南沿海地区,鲁西人民则从陆路北迁,与河北人民一道以偷越山海关一带关隘到辽西地区,河北沿海人民也可能漂洋跨海偷渡到辽南或渤海湾沿海地区,然后再由辽西和辽南继续往北迁徙,直至找到可赖以为生的土地,方停止迁徙的脚步。本人大胆推测,辽西地区移民后裔的祖籍大多是河北,而辽南地区移民后裔的祖籍大多是山东。
在—年的年漫长岁月里,到底有多少冀鲁农民“闯关东”?尚没查到确切数据。既然“闯关东”成为了中国移民史中的重大事件,移民数量一定不少。与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的移民相比,这一阶段的移民不仅是最艰辛的,而且经受了诸多磨难和危险,即使与“湖广填四川”移民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的传奇经历在其后裔中一定会代代相传,传为佳话,演绎成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为东北移民文化增添浓墨重彩。
2-3、—年间,清廷开禁,张氏父子助推,冀鲁等地农民踊跃出关,形成规模空前的第二次东北移民大潮
此期间的移民情况,详见《艾姓源流和现状研究(修订本)》第4-2-5款:《张作霖父子将闯关东推向高潮》。其实这一阶段的移民不需“闯”关,“闯关东”的移民中不应包括这一阶段的移民,也不应包括第一阶段的移民。但是,他们的命途多舛,刚跳出苦海,即掉入深渊,不久便成为亡国奴,在日寇的奴役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乃至家破人亡。
据有关资料记载,这一阶段的移民数量,逐年增加。自年清廷开禁起到年的7年间,由每年几万到十几万再到二十几万;—年间,每年30—50万;—年间,每年多万。自年至年的27年间,除了冀鲁移民外,还有少量豫陕等省移民,迁徙东北的移民总数达万—1万。毋庸置疑,这一阶段的移民数量最多,超过前两个阶段的总和。
3、迁徙东北的艾姓移民情况
截至明末的年,东北3省艾姓人口数量不多,榜上无名。迄今所知,辽宁省现有艾姓人口人,黑龙江省人,吉林省5人,合计人,约占全国艾姓总人口69万的13%。依迄今统计上来的各省艾姓人数,辽宁省列全国第4,黑龙江省列第8,吉林省列第11位。
迄今所知,辽宁省15支艾氏宗族,3个阶段各5支,其中河北省8支,山东省4支;黑龙江省6支,其中4支是以尚文公为始迁祖的辽宁省凤城县艾氏宗族的外迁后裔,另2支于—年间由山东迁徙而来。两省合计21支,清初9支,第二阶段“闯关东”5支,第三阶段7支;祖籍山东省10支,河北省8支。由上述数据可看出,第一和第三阶段时间虽短,总共只有51年,仅占年的18.1%,但迁徙东北的艾氏宗族达16支,占总数的3/4多;第二阶段虽有年之久,占年的81.9%,但仅有5支艾姓宗族“闯关东”,不到总数的1/4。祖籍山东省者略多于河北省者。艾姓的这两项统计数据基本上接近于东北移民的总体状况和实际情况。
迄今所知,尚文公是受清廷《辽东招民开垦条例》感召而由山东济南府迁徙辽东凤城的第一阶段移民,以尚文公为始迁祖的辽宁省凤城县艾氏宗族是东北三省内分布最广、人口最多的艾氏宗族。于清初由河北永平府迁徙辽阳、字辈为“延邵成宏福,心忠世凌云,围春熙德有,英育科普军”和“仰明自天登,文广起林春,连英生贵惠,运照普祥云”的两个艾氏宗族,现有人口均在0人以上,黑龙江省也有其外迁后裔。第二和第三阶段的各支东北艾姓移民后裔人数均不多,少者几十人,多者不过来人。
4、关于清初冀鲁出关移民是否入旗问题
传说以尚文公为始迁祖的辽宁凤城县艾氏宗族是汉军正黄旗,本人曾因此而认定该宗族于明朝中期由山东迁徙辽宁凤城县,当皇太极组织汉军八旗时而入旗。后来见到了该宗族第4世理民公编修的族谱,阅后获悉,该宗族始迁祖尚文公于年后由山东迁徙辽宁凤城县,且理民公在谱书中没有提及本宗族加入汉军八旗的事。本人据此认定,该宗族没有加入汉军八旗,不是旗人,应该是民人。但是,该宗族的一些宗亲仍认为他们是旗人。
年6月1日在辽阳县小北河镇调研时,于明初由河北永平府滦县迁徙辽阳、字辈为“仰明自天登,文广起林春,连英生贵惠,运照普祥云”的艾氏宗族的一位宗亲对我说,据先辈口口相传,本宗族是民人,不是旗人。这更坚定了我的看法:清初由冀鲁出关的汉族移民是民人,不是旗人。
顺便提一下,无论在满清政府入关之前在东北,还是入关以后在全国,满族人和蒙古族人的地位始终高于汉族人,所有满族人和蒙古人均是旗人,享受旗人待遇。汉族人没有这样的待遇,只有在满清政府入关之前就生活在东北的汉族人,其中的一部分被皇太极编入汉军八旗之中,入关前参与了与明军作战,也参加了入关作战,这一部分汉军八旗兵及其子孙有功于清廷,才能享受旗人待遇。没有参加汉军八旗的汉族人是民人。满清定鼎中原,统一全国后,奉旨出关垦荒的汉族移民不可能享受旗人的待遇,他们无疑是民人。即使是汉军八旗的汉族人,其地位也低于满族人和蒙古族人。鉴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一部分东北汉族人自愿或被迫参加了皇太极组织的汉军八旗,与明朝作战,后人不应苛求于前人,不必谴责他们背叛明朝的行为,骂他们是汉奸;但是,这些汉军八旗的子孙们也不应以此为荣,因为爱国主义是古今中外各国各民族所遵循的共同道德标准。
5、可通过方言土语和特定称呼来判定移民的祖籍
我于9年11月到四川达州市达县调研时,在与同宗宗亲—湖南永州竹溪艾氏宗族外迁后裔交谈中,不时能听到湖南永州老家的方言土语(有些只能言传意会,无法用同音字记录下来)和特定称呼(如称祖父为“爹爹”,称叔叔为“满满”,称妻子为“婆娘”,称儿子为“崽”,称最小的儿子为“满崽”等),感到特别亲切。年4月到四川达州市开江县、广安市广安区、华蓥县、邻水县和南充市蓬安县等地调研时,我在与当地人交谈中,对永州老家的方言土语和特定称呼给予了特别哪家治疗白癜风权威白癜风传染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tazx.com/dtsxw/1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