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彩北航人是他们,树立起引领北航人前
众所周知,北航之所以能成为国内的一流大学,不仅是因为有着良好的科研环境以及众多的国家级实验室,还要归功于北航拥有着国内一流的师资力量。这其中,23位院士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中流砥柱,为国家航空事业的奠基、学校的建设发展和航空航天领域人才培养立下了汗马功劳——
本期“出彩北航人”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其中的12位院士大大吧
1.沈元(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元早年证实了高亚声速流动下似圆柱体附近可出现正常流动的局部超声速区,当速流马赫数增加至一定值时方开始出现极限线的存在。在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筹建、办学方针确定、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订、师资及实验条件建设、科研教学组织领导以及计算机在航空航天中的推广应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率先在高校中创建了火箭、导弹等方面的新专业,为培养航空航天科技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激励我校本科生在校期间勤奋学习,成为献身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优异人才,我校自年起设立“金质奖章”。年是我校建校元老、名誉校长沈元院士诞辰周年。沈元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为追忆先贤精神,继续传承空天报国梦想,校长办公会讨论决定将代表着北航本科生最高荣誉的“金质奖章”更名为“沈元奖章”。
主要社会任职
年-年3月清华大学航空系系主任
年4月-年10月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院长
年10月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院长、院长兼院党委副书记
年中国航空学会当选为首届理事长。再度当选为中国航空学会第二届理事长
年沈元被任命为北京航空学院院长
年任北京航空学院名誉院(校)长
2.高镇同(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高镇同年11月生于北京,原籍江西省都昌。年至年在北洋大学航空系学习,毕业后曾在清华大学任助教。年起在北京航空学院工作,历任材料力学实验室主任、固体力学研究所所长等职。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过8家飞机制造厂和研究所的技术顾问,曾兼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和多届国际学术会议主席或委员。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镇同院士从教60余年,学生逾千人,培养了40余名研究生,其中多人已晋升为研究员、教授,三名学生当选院士。据高镇同回忆,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有一名叫王洋的学生引起了他的注意,高镇同总是看到他面色苍白,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正好是考试,于是高镇同赶紧去给他买了两袋奶粉。在那个时期,奶粉还是非常贵重的东西,这位学生工作之后还专门找到了高镇同,送了他一块手表,表示谢意,那时都已经过了20年了。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高镇同的慈善事业开始了。他经常会从自己的工资、奖金中拿出一部分捐献给贫困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和用于助学、奖学帮助学子们求学。那时高镇同也就区区几百元的收入,但是记者看到记录本上的金额少则30元、50元,多则几百元,有时一天内会有三四个学生领到资助。近30年来,高镇同的捐赠款项已经达到共计余万元。他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我感悟到做善事是一种享受,有利于别人,受益与自己,情趣自得,其乐无穷。”
突出成就
高镇同院士是我国著名结构疲劳专家,创立了“疲劳统计学”分支学科。他曾负责自行设计和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弹性仪,第一个电阻应变片,先后承担国家、航空航天部、空军等30多项科研课题。年被评为北京市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年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同年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年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年获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共4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省部级成果奖9项,2篇论文被评为中国金属学会优秀论文。主要论著有:《疲劳统计学》、《疲劳可靠性》等6部,在国际国内发表论文80余篇。
3.李未(计算机学院)
李未,年生,北京市人,计算机专家。年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后在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至今,期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学位。年起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年-年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有智能计算机专家组副组长等职务。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突出成就
李未院士系统地解决了实用并行程序设计语言,特别是并行及通讯结构的语义问题,在并行程序语言翻译正确方面做出创始性贡献。还提出开放逻辑理论,建立了形式系统序列的极限理论等,证明了正交设计的最优性,在研究和使用硅编译技术及智能计算机研究等做出突出的成绩,在计算机程序语义研究方面获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年起先后担任计划“网络环境下海量信息的组织与处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和“海量信息的协同性与可生存性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提出了修正的演算系统(R-演算),并证明了R-演算的可靠性、完全性和可达性。提出并设计了过程模式语言,提出并研究了合理过程模式的三个基本特性,获得年光华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研制的基础设施网络管理系统软件生产平台获得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已发表学术论文余篇,专著1部。获年度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一项。
4.刘大响(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刘大响,男,年10月生,湖南祁阳(今属祁东县)人。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年起任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原研究所)总工程师和第一总设计师。现任中航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总装备部科技委委员、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员、国家航天航空领域专家委员会顾问、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动力学院名誉院长、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突出成就
四十多年来,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设计和研究工作,曾任数项大型国防科技预研项目和国家重点工程的总工程师、第一总设计师或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主持完成多项重大课题研究和国际合作;在国家重点工程——高空模拟试车台建设中和国防科技关键技术预研中,主持完成数十项课题研究,突破多项关键技术,为我国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和香港“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主编《航空发动机设计手册》(第七分册:进、排气装置)、《航空发动机——飞机的心脏》等专著四部,撰写科研报告和论文余篇。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年获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劳动模范和劳模标兵称号。年当选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代表。年获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航空报国”金奖。年获俄罗斯科学院荣誉博士学位。年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和外事委员会委员。
5.李椿萱(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李椿萱,男,年11月9日生,汉族,广东省新会市人,群众,国家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馆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及应用力学系教授,年当选工程院院士,9届全国政协委员。
突出成就
李椿萱教授是空气动力学与飞行器设计专家。回国前在美国洛克希德导弹及空间公司从事航天飞机及导弹的型号及预研工作。年回国,任教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年先后任八六三航天技术领域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大型运载火箭及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主题专家组成员,及第二届气动力、热专题组组长,参与了我国大型运载火箭及天地往返系统的发展规划与概念研究,并全面负责气动力、热专题的关键技术预研与设备建设的组织管理工作。先后荣获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航空航天工业部劳动模范、国防科工委计划先进工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计划先进个人等称号,以及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并自91年起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待遇。
6.钟群鹏(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钟群鹏,男,年10月生,浙江省上虞人,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年北京航空学院研究生班毕业,留校任教至今,任失效分析预测预防研究所所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失效工作委员会主任等职。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突出成就
钟群鹏院士是我国失效分析和预防领域的著名专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他即通过在国内创办“断裂机理研讨班”、“金相技术和故障分析进修班”等提高班和研究生班培养专业骨干力量。进入20世纪80年代,他与几位业内骨干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一个有名国内知名教授、专家参加的联名签字活动,呼吁国家加强失效分析的研究和组织工作。从而使中国第一个失效分析的学术组织——“失效分析工作委员会”于年建立,并被推荐担任该委员会主任。20世纪90年代,在老一辈科学家师昌绪、颜鸣皋等院士的支持和帮助下,他又率先发起组织成立了有24个全国性学会联合参加的“中国科协工程联失效分析和预防中心”,并被选为中心主任。年又在完成国家经贸委批准的CIDA基金项目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加拿大失效分析和预防人才培训中心”,并担任该中心主任,开辟了失效分析高级人才的国际培训与交流渠道。30多年来,他对材料韧脆转移的数学模型和冷脆断裂的机理及控制、压力容器的失效分析和双参数弹塑性安全评估技术、宏微观断口物理数学模型和定量反推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和有开创性的研究,先后获得各种奖励14项,撰写或主编《金属的断裂故障分析》等教材、专著24种。
7.陈懋章(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陈懋章,男,年2月生,四川省成都市人,航空发动机专家。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气动热力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航空动力学会委员会委员、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理事会理事、国家攀登计划“能源利用中热力气动学前沿问题”专家委员会委员、CFD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突出成就
陈懋章院士长期从事叶轮机气动力学和粘性流体动力学研究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卓有建树,1部专著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在他指导并参加的某型发动机跨音压气机改型设计中,提出了一种新型压气机处理机匣,保证了发动机在整个飞行包线内稳定可靠工作,排除了空中熄火故障,为解决高负荷高通流压气机获得高效率、高喘振裕度的难题,提供了实用而有效的方法,对促进我国发动机设计研制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该项研究成果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主持完成的“低速大尺寸压气机实验装置及转子流场动态测量技术”,是研制航空核心压气机和研究其流场精细结构的重要设备,对提高我国压气机设计水平有重要作用,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叶轮机三维流理论与应用以及粘流理论研究也取得多项成果,特别是在压气机大小叶片先进气动布局、边界层转捩过程中三维不稳定波发展的理论描述和旋转物体的边界层流动研究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8.王浚(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王浚,男,年9月生,山西省孝义市人。年9月至年7月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设计系,后留校任教。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国家级评审专家和学科评审委员等学术职务。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突出成就
王浚院士对我国环境模拟工程的建设和环境技术、新型无氟混合工质制冷技术,空气制冷技术、低温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曾主持和参加了十多大中型重点环模工程的建设,解决了多项重大理论及技术难题,达到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在这一领域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光华科技一等奖1项,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在总结多年研究成果和环模工程建设及环模试验的实践,并吸取国外最新技术成就的基础上,建立了一门新的工程科学技术--“环境模拟技术”的理论体系,并获年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首届科技著作奖)。王浚院士还结合工程建设对空气制冷技术的研究提出一种新的无氟高效制冷技术——混合(空气+水)工质制冷技术,在我国环模设施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对推动环模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9.冯培德(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冯培德,男,广东恩平人。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年研究生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年加入航空工业部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年至年赴美留学。年至年任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同时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
突出成就
长期担任航空惯性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曾主持国家专项研制工作,填补了国家空白。曾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二等奖、发明三等奖各一次,国防科工委和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共十二次,航空金奖一次。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机械运载工程学部副主任,是国家大型飞机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还是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10.姚骏恩(物理科学与核能工程学院)
姚骏恩,男,年4月9日生,汉族,上海人,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年增选为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
突出成就
姚骏恩院士是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和《电子显微学报》主要创办人和负责人之一,任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电子光学与仪器委员会主任长达20多年,曾任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副秘书长及《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学术期刊的编委、副主编等职务。长期担任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常务理事,《电子显微学报》主编,科学技术部纳米科技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纳米结构表征与检测组成员,国际标准化组织微分析委员会工作组专家,中国工程院《“十一五”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途径与对策》咨询项目“仪器仪表”分课题专家组成员等。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理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终身教授,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名誉会员等。
11.李伯虎(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李伯虎,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系统仿真和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研究与应用。在系统仿真领域,任航天首台大型模拟机样机总体组长及定型机负责人,提出整机精度与稳定性设计新方法。
突出成就
任首台自动寻优机技术负责人,领导实现混合计算机上参数、曲线、统计寻优。合作提出求解间断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及基于连分式的数字仿真等算法。主持研制成国内首例连续系统仿真语言及复杂系仿真语言。任我国首例大型分布仿真示范系统及多项复杂系统仿真工程总师,提出并发仿真工程、仿真网格、云仿真、虚拟样机工程等理念、技术体系及方案。目前,正领导研制首例复杂系统高性能仿真计算机系统。在制造业信息化领域,任国家计划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及现代集成制造系统主题专家组长,合作提出“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理念、技术体系。任多项航天产品集成制造系统总师,提出复杂产品集成制造系统、制造网格、云制造等理念、技术体系及方案。个人或合作发表论文件、著作12本、译著4本,技术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1个、二等3个,部级科技进步奖16个。任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理事长、亚洲仿真联合会首任理事长,年获国际建模与仿真学会(SCS)终身成就奖,入选名人堂。
12.杜善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杜善义,辽宁省大连人。力学和复合材料学家,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同年到哈工大任教,年评为讲师,年至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做研究工作,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高级技术顾问、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突出成就
解决了热防护材料与结构中的若干关键理论与技术问题,突破了材料超高温力学性能测试技术,提出“非烧蚀”防热材料概念;将细观力学推广到先进复合材料力学分析中,提出了“设计/分析/评价”一体化研究方法;发展了随机夹杂理论,在压电、铁电与功能梯度材料等的多场耦合分析和力学性能预报方面做出贡献;开展了智能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为推动其在航空航天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应用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重视和善于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20余人次获国家级人才奖励,团队获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国防科技和教育部创新团队资助;在国家多项重大工程与研究计划中担任专家,在论证和实施中发挥重要作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全国教学成果二等奖,省部级一等奖5项,并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航天奖、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发表论文余篇,撰写了《复合材料细观力学》、《智能材料系统及结构》等著作10部,已培养了71名博士。
排版/李帅帅
网编/BOBO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tazx.com/dtszx/7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