冮官窑
钟素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辽阳市作家协会主席。辽宁文学院第三、四届签约作家。辽阳市首届文化名人。
从事业余创作30年,出版书籍4部。长篇小说《女人画》,中短篇小说集《蝉蜕》,纪实文学《昨日之痛》,诗文集《约你共舞》。
发表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多篇。见于《辽宁作家》《鸭绿江》《当代小说》《山花》《山东文学》《海燕》等文学期刊。
李如彪老师有一幅地图。确切地说,是一幅他自己绘制的路线图,上面星罗棋布标注的是辽阳古城的遗迹,一个个黑色小圆点代表着一段段历史的存在,它们静默在岁月的深处,等候在街巷乡野的深处。李如彪老师骑着自行车穿行在四季经年之中,像寻遗失的宝贝一样,找到它们,再欣喜地把它们一个一个安放在图纸上。不明就里的人,会以为这是一张旅游图,上面红色的小圆点是已经观光过的地方。其实这些红色的圆点是他已经画过的地方,它们的真实容颜都珍藏定格在了他的速写本里。从老师速写古城时起,20多年过去了。期间,就像有两条线紧密地交织重叠着,一条是历史的线,把古城遗迹串连起来;一条是人生的线,记录着生命的自然延伸。留住辽阳古迹是李如彪老师生命进程的内核,从喜爱到情怀,从单薄到丰厚,诠释着人生的非凡价值。而辽阳多年的历史,这些古迹也是它无可辩驳的见证。
作为其中一个小黑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冮官窑遗址就在这幅路线图中,它是辽金时代辽阳盛世繁华的证明。年6月份,李如彪老师将用画笔把这个黑色的小圆点变成红色,把在辽阳历史上兴盛了年的冮官窑,作为文明符号留给未来。
早上7点,我们从市区向东北方向出发,驱车30公里来到冮官屯窑址——文圣区小屯镇冮官屯村。当年冮官窑的主窑场位于冮官屯村北、太子河南岸,对岸临水的绝壁上就是燕州城。
李老师说:“表面看,这个村子与其它村庄没有什么不同,可它坐落在古窑址上,命运将大不一样。村子里家家户户的围墙上都可见当年窑场的耐火砖,河岸上、自留地里都可见古陶瓷的碎片。辽金元时期,这里极其繁华,被誉为‘十里窑场’,横跨太子河两岸,西边的英守堡村,北岸的官屯、城门口村、施官屯村、上缸窑村、下缸窑村,甚至本溪、抚顺也有窑场。”
我恍然大悟,说:“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村子的名字叫上缸窑。因为,‘缸’字和家里缺一不可的水缸、酸菜缸、腌菜缸的‘缸’是同一个字,所以我就想,难道我们这个村子原来是做缸的吗?但是,别说我祖父,就是村里最年长的人,都不能肯定地回答这个问题。他们说,听说早年儿是烧窑做缸瓦盆的,谁知道呢?听说而已。现在,终于找到答案了。”
“你在这里长大,并且是个文化人,竟不知道它的历史?”李老师无不疑惑。
“所以呀,我们特别有必要把辽阳的历史故事写出来,让辽阳人感受到作为辽阳人的骄傲。”
“冮官窑是辽金时代我国北方的重要窑场之一,是陶瓷手工业发展传播的源头。遗址保存相对完好,对研究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中部区域辽金时期窑厂形成及历史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对研究我国辽金元时期陶瓷生产工艺、特点以及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感觉您像是一本辽阳史册,信手拈来,什么都知道!”
“因为对辽阳历史感兴趣,又决心把它画出来,当然要研究了。画画不只是画表面,没有对内涵的了解,画就没有灵魂,只是形态而已。”
“所以,你画城意义在于不仅能留住历史的物象,还能弘扬历史文化。”
其实,在出发的前些日子,我已经做了相关功课。阅读了《中国国家地理》辽阳卷,在网上收集相关资料。李如彪老师对历史的考证态度严谨,追求精准。他不相信网络,特意去灯塔托朋友从文博馆借阅现存唯一一本的《灯塔文物录》。如获至宝的高兴,使他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tazx.com/dtshj/8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