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就有导师岳麓书院把制度做成了温度
岳麓书院毕业典礼,毕业生在向导师行谢师礼。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届毕业典礼上,级历史学本科生刘楚莹成了场上第一个泪崩的人。那个瞬间,她正和同门师兄一起向学业导师邓洪波教授鞠躬谢师。
“你有什么烦恼就尽管来找我。”“老师这里永远为你敞开怀抱。”“你们就像儿女一样,老师希望你们留下来,但老师更希望你们飞得更高。”在刘楚莹眼里,导师不只是她学术的领路人,更是她值得信赖的长辈,是精神导师,是她成长路上的“灯塔”。收到保研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一句“楚莹,恭喜你出嫁了”,更让她感动到哭。
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留下了很多这样“有温度”的师生故事。本科生导师制搭起了师生之间的这座桥梁。从年开始,岳麓书院立足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汲取传统书院文化之精华,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经过八年多的实践和探索,目前已形成了包括学业导师、生活导师、班导师、学术兴趣导师在内四位一体的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续写着千年学府的光荣与梦想。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教授表示,岳麓书院本科生导师制既有对古代书院教育传统的继承,对书院教育理念与实践经验的借鉴,也立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做人与做学问
本科就有导师是什么样的体验?“如果你对历史学习感兴趣,一定会觉得这是几辈子求来的福气。”在岳麓书院,有学生这样形容来书院求学的“小幸运”。岳麓书院从年开始招收历史学专业本科生,每个学生都有一位学业导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李伟,岳麓书院级历史学本科生,本科毕业后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硕博连读,和曾经的学业导师肖永明教授依然保持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现在看来,他发展得很不错。如果我们不去引导他,可能他的潜力就难以发掘出来了。”肖永明感到很欣慰。他回忆,因为一些外在因素,李伟在大一时曾一心想考公务员。“考上了,那这个社会也只是多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公务员,却少了一个做学问的好苗子。”凭他的经验,李伟好学慎思,“是个读书的种子”。
引导李伟往学术方向改变,他花了不少心思。“我经常找他谈话,希望他看到自己的特长和真正的兴趣。我的博士是他的生活导师,也会在不同的场合跟他交流,希望他找准自己的方向,要扬长避短。”虽然中间偶有反复,但李伟在大二时终于确定了学术之路。每周二的师门读书会,他“雷打不动”地参加。
学业导师是岳麓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主体。在肖永明看来,传统的书院教育追求“求学”与“求道”的统一,融德行与学问为一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tazx.com/dtsmj/10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