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时评新时代重铸新师魂中国社会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教师铸魂育人的问题,特别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这些重要论述意蕴深远、内涵丰富、格局宏大,不仅精准地阐释教师在铸魂育人中的特殊地位和神圣使命,而且深刻地指明新时代重塑新师魂的现实意义和实现路径。
把握重铸新师魂的现实意义
第一,重铸新师魂是对中华优秀教育传统的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教育传统植根于中国大地,历经多年的风雨洗礼,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早已形成一个博大精深、包容并蓄的文化体系。其中,师魂是居于最高层次、具有终极意义、能够跨越时空的文化元素,但是师魂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本质上讲,它是时代的产物,是对教育核心价值取向和根本精神追求的时代表达。当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当然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新时代,在客观上呼唤我们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教育传统,对新时代的师魂进行创造性的重塑,使之成为一座照亮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精神灯塔。
第二,重铸新师魂是对人民满意教育需求的回应和引领。有没有师魂,有什么样的师魂,不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教育问题,而是一个具有广泛关切的社会问题,更是一个关乎根本和长远的政治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师魂是人民对教育的情之所托、信之所向、心之所冀、梦之所依,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心灵成长和思想成熟具有不可忽视、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感召力和引领力。立足于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教育发展的新变化、新问题、新使命,人民对满意教育的需求呈现出许多新特征,亟待我们通过重塑新师魂来予以积极回应和正确引领,从而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注入教育能量。
第三,重铸新师魂是对教师队伍职业形象的提升和优化。人们常把教师比喻成太阳底下最高尚、最光辉、最美丽的职业,与社会上其他众多的职业相比较,教师职业最大的高尚和魅力就在于塑造人的灵魂,尤其是在青少年最重要的人生阶段帮助他们塑造端正高洁的灵魂。在新时代的语境下,面对文化发展的多样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教师要真正适应青少年的成长和成才需求,不断引领青少年向上向善、自主自律,就必须坚持身教重于言传、育人必先铸魂。这需要我们从整体提升和优化教师队伍职业形象的角度来重塑新师魂。
拓展重铸新师魂的实现路径
第一,加强理论阐释。重铸新师魂,首要的是理论阐释。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引领,把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当代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教育传统相结合,从多学科、多层面、多维度对新时代的师魂问题进行整体性的理论建构和立体式的理论阐释,使之具有新的时代意蕴、新的文化内涵、新的思想基础、新的内容体系、新的理论品征、新的话语表达、新的实践要求,进而打造成为一个贯通古今、融通中外、易于传播、深入人心的标识性教育概念。
第二,做好制度安排。重铸新师魂,关键在于制度安排。要把高洁师魂作为新时代教师最重要、最深层、最本真的核心素养,列入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纳入教育领域的法律和规章,嵌入教师教育培养、遴选使用、培训进修、职务评聘、考核评价、激励表彰等具体制度,在这个基础上把重铸新师魂作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有机融入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评价改革的各方面、全过程,探索构建引领和推动广大教师自觉培育和铸牢师魂的长效机制。
第三,注重以文化育。重铸新师魂,落地必须以文化育。要从整体上设计打造“新时代、新师魂”的主题文化,在精神文化层面,举全社会之力弘扬和唱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坚定信仰、传播真理”“奉献大爱、我将无我”的教育主旋律和最强音;在制度文化层面,完善教师发展制度体系,建立贯通教师终身的各类重要仪式,让教师成为新时代最受人尊敬的职业;在行为文化层面,充分运用新媒体,创新庆祝教师节的活动方式,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质,进一步营造尊师敬师的氛围;在环境文化层面,充分运用各类书院、学校旧址,建立“万世师表”展览馆、陈列室,开发设计以红色师魂为主题的文创产品,使新时代新师魂可见可听、可鉴可学。
(作者系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胡艺华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tazx.com/dtsmj/10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