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祛湿,只会越祛越湿
九宫格里有自己的影子吗?
再搞清楚自己属于哪个湿型?
“千寒易去,一湿难除”
难在“湿”气非常容易与其他邪气拉帮结派
湿气
遇寒成为「寒湿」
遇热成为「湿热」
遇风成为「风湿」
积聚于在皮下就形成「肥胖」
各种湿邪渗入脏腑血管经络
形成「血瘀囊肿结节」
化生成各种慢性轻重病患
分清自己属于哪一种湿型,对于正确祛湿非常重要,否则只能是长期佛系祛湿,越祛越湿。
祛湿不easy!湿人如何去湿?
且看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潘毅关于这个命题的节选课件,看潘老师如何用太极图,解读湿气:
春天为什么湿气重
▲请按夏、秋、冬、春顺序
太极图的
“白鱼”部分,代表阳气,温暖,光明
“黑鱼”部分,代表阴气,寒凉,黑暗
图中横线代表地平线
夏天阳气在地面,所以地面热,地里面冷;
秋天地面的阳气部分进到了地里,地里的阴气又部分浮出了地面,所以气候转凉;
冬天地面的阳气几乎都藏入了地里,阴气却基本都显在了地面,所以气候冷;
春天,藏在地里的阳气就要出土,这时顺便就把地里的水气带了出来,所以,立春之后是雨水,春分之后就是清明时节雨纷纷,再下来就是谷雨。
湿人遇此春雨绵绵时,真如屋漏又逢连夜雨,整个人就湿漉漉。
祛湿,要放大招
祛湿有什么好招,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聊开:
一
常用药物:常用的祛湿中药有三大类
.芳香化湿
藿香、佩兰、苍术、砂仁、白豆蔻、厚朴、草果等—主要适用于寒湿类。
2.清热燥湿
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苦参、茵陈、金钱草、田基黄、溪黄草、垂盆草等——主要适用于湿热类。
3.利水渗湿
茯苓、泽泻、猪苓、赤小豆、车前子、车前草、通草、灯心草等。若与芳香化湿类配,治寒湿类;如与清热燥湿类配,治湿热类。
如果是脾虚生湿,还需配上补脾(阳)祛湿功效的药物,如白术、扁豆、五指毛桃、芡实、黄芪(可利水)等。
如果是湿痹不通,还须用祛风湿药,如羌活、独活、木瓜、蚕砂等。
病机上,湿容易阻遏气机,治法上气行则水行,所以祛湿方中常配行气药,如陈皮,行气燥湿,健脾化痰功效齐备。行气与祛湿功效并见的常用药物还有:砂仁、白豆蔻、厚朴等。
《黄帝内经》还有“风能胜湿”的观念,所以也常用防风、羌活、白芷、藁本、荆芥等祛风药来助祛湿。
二
常用食材
薏苡仁、五指毛桃、芡实、黄豆、赤小豆、黑豆、冬瓜、陈皮、荷叶、土茯苓、马齿苋、玉米、高梁、荞麦、大麦、白果、莲子、胡萝卜、芥菜、海带、紫菜等。
广东人喜欢煲汤,以下重点介绍几味常用的药食同源汤料,各人可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可单用,或排列组合地换着用。
薏苡仁
味甘、淡,性凉。功效: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如果用于寒湿者,建议用炒薏苡仁,这样它的药性就变微温。
五指毛桃
味甘、辛,性平,气味清香。功效:健脾补肺,行气利湿,益力舒筋。广东地区民间常用来煲汤。
荷叶
性味:微苦、微甘、微辛,性平,气清。功用:消暑利湿、健脾升阳、散瘀止血。现代用得最多的是去腻与消脂减肥。
芡实
味甘、涩,性平。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
土茯苓
味甘、淡,性平。解毒,除湿,通利关节。现代常用于预防与治疗痛风。
赤小豆
味甘、酸,性平。利水消肿,解毒排脓,退黄。
黑豆
黑豆,味甘、性平。功效:益肾补脾、利水解毒。
冬瓜连皮
味甘、淡,性微寒。功效:利尿,清热,化痰,生津,解毒。若体寒者想喝冬瓜汤,煲汤时最好加些生姜下去。
注意:薏苡仁、土茯苓、赤小豆等利水力较强,孕妇别服。
三
食忌——湿人忌食
油炸、甘甜、油腻、重口味、高热量等容易化痰湿的饮食。
四
中成药参考
这部分牵涉到对证的辨析,需严谨对证用方和用量,而中成药由于已经是定方定量的成药,是否完全对证,未可一一而论,因而仅供参考,是否适宜食用,应遵四诊后医生的医嘱为准。
缓寒湿困脾证:可用平胃散、藿香正气丸。
湿热蕴脾:可用茵陈五苓丸。
脾虚生湿:可用参苓白术散。
肝胆湿热证:可用龙胆泻肝丸。但此药苦寒,容易伤脾胃,若有脾虚底子,最好与参苓白术散一起吃。
大肠湿热证:可用葛根芩连丸。
膀胱湿热证:可用八正散。
下焦湿热证(多见于湿热痢疾、湿热泄泻、淋浊、阴痒、黄带、下肢关节肿痛、湿脚气感染等):可用四妙散。
伤湿证:代表方是羌活胜湿汤,但这个没有中成药,可以藿香正气丸代。
湿痹证:代表方是薏苡仁汤,但这个也没有中成药。治疗久痹的独活寄生丸功效接近。
湿热浸淫肌肤证:现有中成药中较接近的是四妙丸。肌肤的病,其实用外洗方效果更好,医院都会有自己的院内制剂。
五
其它祛湿方式
艾灸
常用穴位:神阙(肚脐)。可补脾祛湿,比较适合寒湿类。
拔罐
有一定的去湿作用,其去外湿的作用优于去内湿。因为经常拔罐也容易导致体内气的走泄外散,“耗气”,因而气虚之人不适宜经常拨罐。正常人也最好掌握好一个度,不主张太常拔。
汗蒸
汗蒸可以去湿气吗?在中医的祛湿法中,汗法其实算不上常用法。干蒸方式对表湿或许有点用,对内湿的作用就小多了。但经常汗蒸会让人的毛孔经常打开,使体内的阳气容易外散,所以也不主张常做。
湿蒸去湿就不主张了,湿气会通过毛孔张开而让身体更湿。
以上祛湿之法,旨在让大家加深对“湿”和“祛湿”的了解,若大湿人确需对证祛湿,建议找经验中医四诊辨证后,开出更对证的食药方。
▼以上文字内容,大部份引用自潘毅医学博士的原稿
潘毅医学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校教龄23年,主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进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年均本科授课约80学时,研究生授课约40学时。具有良好的师德,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注重教学法的研究及教学规律的摸索,在长期的教学中形成了多元知识汇通、多媒体结合的生动而又内涵丰富的教学风格,即在教学中结合具体内容,多角度地切入:如医学方法的剖析、哲学内涵的阐发、中西医学的比较、文化历史背景的透视、边缘学科知识的引入、中医其它各科的印证以及思维方法的引导等,使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中得以调整、拓宽与优化,深获同行和学生们的好评。醛老虎广东分公司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tazx.com/dtsmj/3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