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鼋头渚
鼋头渚公园始建于上世纪之初,年是其百年之诞。
自杨翰西建造横云山庄开始,鼋头渚先后修建了太湖别墅、退庐、郑园、陈家花园等风景园林,还有广福寺和小南海,景区初具规模,“鼋渚春涛”、“藕花深处”、“万浪卷雪”、“长春花绮”等景点闻名遐迩。上世纪80年代起,再大规模扩建,景区面积从60亩扩至亩,新增众多景点、建筑和特色园区:充山隐秀赏江南风林,鹿顶迎晖览湖山城市,太湖仙岛历道家文化,江南兰苑寻兰花清香,中日樱花友谊林令你留连忘返,无锡名人园让人踯躅徘徊……
我谓鼋头渚,虽是天意眷顾的偶成,亦是匠心独运的造化。论景致,措繁众园林景观,疏密错落,万顷之湖千亩之区绝无空旷之感;假壮阔湖光山色,远近参差,百尺之园方寸之景便有大气之象。看风物,竟太湖山水之奇,集四季花木之俏,具江南园林之胜,蕴无锡人文之美,融天地灵秀于一园。说游览,随物候气象的四时变化,山水自有万种风情以供饱览;缘线路景点的不同组合,人生纵有百般情怀亦能缱绻。“包孕吴越”,名至实归——游遍鼋渚风光,揽尽江南秀色。
故而,面对此般佳景,情非得已,决不要作快餐式游。旅行者,行旅也,如行军打仗一般,那是暴殄天物。倒不如江南人说的“白相”,毫不功利,漫无目的,悠哉游哉,或能满载而归。而这悠哉游哉,必待坐下,付诸茶饮,细品三味。
我往昔饮茶之所有三:戊辰楼,七十二峰山馆,澄澜堂。三处茶饮,情趣不同,各具其妙。
戊辰楼,位于鼋头渚自灯塔至七十二峰山馆的滨湖道边,距灯塔仅有百米,因建于戊辰年而得名。此处历来是饮茶赏湖的绝佳之处,原为贵宾专用,后才对公众开放。西哈努克亲王曾于此饮茶观景,赞不绝口。游客于此处饮茶,应该是在初窥太湖还想进而饱览之际,或是径从公园大门一路迤逦而来已感疲惫之时,因而,此处饮茶大有“接力”之功。
此楼设计极为巧妙,从湖边沙滩进楼是一层,而从滨湖道上进入已在二层,屋顶的建筑风格虽然古朴,但墙体布局已呈西洋格调,正面是落地长窗,更设通长阳台,加之整个建筑突出于山涯之外,三面环顾,绝无遮拦。
右向而望,可见鼋头探入湖水的憨态,直为鼋头渚的名称叫绝。正面而看,三山之龟更加灵动,仿佛从水中向你游来,更远处的马迹山也隐约在望,偶有几只白鸥飞来,上下翻舞,或许会有几点远帆驶过,左右穿梭。必须是晴日,万里无云,碧空如洗,日照湖岛,水天一色,朝气蒸腾,万物勃发,你就能领略什么叫光芒万丈、气势如虹;你就能感受什么是水阔鱼跃,天高鸟飞。
在这里饮茶,除年暮者外,大多不能安席,或站立、或游走、或时坐时起,这都是因为左向而眺,七十二峰已映入眼帘,那云遮雾罩的山峦处,必定有更美丽的太湖。于是茶饮不及三开,便呼朋引伴、扶老携幼地一拥而出,向鼋渚深处奔去。当你跨出茶楼,回眸匾额——“戊辰楼”,你才看到这貌似无奈的题名,其实别有深意:辰为龙,龙乃乾元之象、升腾之气,这岂不正合了此刻的情形?
我每伴兴意阑珊的好友或点到即止的高人,必于此饮茶,基本是立见奇效。可见此饮能助兴。
七十二峰山馆是鼋头渚临水的最高处,于此处饮茶必是游完鼋头渚精华或者游完整个公园的人,一路游来,兴之极致已过,心情渐次平复,在此饮茶多为依依不舍者,品香茗,观余景,当有温故知新之效。
在此观景,七十二峰已然尽数,知道那是无法企及的境地,只能心向往之。或许,你会偶然地去看看天,朵朵云彩在劲风的鼓动下,白云苍狗,万千变化,云影在湖面上飘荡而过,时阴时晴,时暗时明。或许,低头饮茶时你会发现,美,不仅在太湖之水,也在脚下这片被称之为鼋头渚的山岗。“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正是因为有了山岗之奇,才有了湖水之秀,因为有了湖水之柔顺,才有了山岗之刚健。山渚入水,如一只有力的臂膀,拥护着稚嫩的婴儿,支撑着妻子的腰背;浪花拍岸,似恋人的秀发披洒在爱人的肩头,似母亲的手轻拂着孩子身上的尘土。没有水的山太过孤寂,没有山的水容易滥觞。
看此处山水相依、阴晴相随,本无一丝嫌隙,并非半分勉强,景随时变,境由步换,你就会明白,人生事业,本无须宠辱皆惊,更不可进退失据,只要不忘初心、只要不失中正。我们都要从亲历者成长为旁观者,才能接受人生,才能欣赏人生。
饮茶完毕,走出馆舍,站立山岚,夕阳西下。这是鼋头渚最美的时刻:霞光之嫣红、湖水之湛蓝、山岗之碧绿相互辉映,如水彩之渲染;日边的云霓、湖面的薄蔼、林下的斑驳彼此顾盼,似画卷之晕白。你在山涯之上森然而立,,还有什么不可释怀的胸臆呢?可见此饮能清心。
自幼随家人,年轻结伴侣,中年陪客人,五十年来,凡游鼋头渚不知几十次了,近来茶饮渐渐喜欢独自去澄澜堂了。澄澜堂,顾名思义是波澜不兴之意,也暗喻心绪平和之境,其建筑是名副其实的明堂式样,正面轩敞而三面密闭,只能见一角斜坡和半亩水塘,来此饮茶,实不为赏景,而是与鼋头渚相处的,因为将鼋头渚春夏秋冬、阴晴雨雪、晨午暮夜时的诸般妙处了然于胸,已无须于赏,而只致于享了。
见池塘之深浅,便知太湖之荣枯;看草木的盛衰,便晓青绿的肥瘦;天上的云密了,就能想见有几束阳光透过云的罅隙射向湖面,似为在舞台上行驶的船帆追光;码头的渡轮启航了,便可想到仙岛天街上如织的游人,似神仙般游走在袅袅的云烟之中。
有趣的是微微阖上双眼细细地听。
风大了,我想那一定是西风,卷起数尺大浪,拍向岸边的礁石声如狮吼虎啸,扑向贴水的万浪桥势如万马奔腾;风小了,那应该是东南风,撩拨得长春桥畔嫩绿的垂柳枝荡漾、妖艳的樱花瓣飘洒。
蜂儿飞了,你浑身就有了菖蒲园里春日照耀下腾起氤氲之气的温煦;蝉儿鸣了,你会觉得王昆仑故居前的蔽日浓荫、齐眉路边的修竹眠风带来的清凉。
如果很安静,还可以听到远处传来的悠悠磬音,就是不知这位施主是在广福寺拜佛,还是在小南海进香;如果很喧嚣,我就能肯定素斋馆前准又排起了进膳者的长龙。
当然,你也可以想象那皓月当空、银泻千里的光景:站在通向鼋头的湖堤上,眼前是春江花月,回身是荷塘月色,抬头能问青天为何时月,低头可疑地上为哪般霜……
隐隐约约的,是濛濛烟雨吧,它定会沾湿藕花深处,凝成的水珠在摇曳的荷叶上来回滚动,直至优雅地滑入水中;淅淅沥沥的,是缠绵的秋雨吧,那你快去走一走十里芳径,撑一把红伞,把自己掩映在青绿黄橙的秋叶里;悉悉索索的,是茫茫的冬雪啊,柔软的湖水变得坚硬,峻峭的山岗显得温存,登临鹿顶山极目四望,清廖的鼋头渚如一幅空灵的长卷让你不忍释手。
最妙的是夏日的暴雨,雨大得没有一丝风,雨粗似绳,水下如注,茫茫一片,不辨西东,朦胧中我会觉得眼前的池塘就是太湖,隔壁的太湖只是一个池塘……而手中的茶杯,杯底的“太湖翠竹”轻轻摇曳,杯口的茶水微波荡漾,也仿佛一个太湖,这恍惚依稀,正应了湖堤碣石上的铭文“到此忘机”。可见此饮能怡情。
对于游山玩水,历来是见仁见智的,或说是为了增广见闻,或说是为了消除疲劳,抑或说是为了强健体魄,但我以为其根本在陶冶情志,这就非边赏景边茶饮而不能为了。以我茶饮鼋头渚的体会看:楼之饮,可养其气,志兴以至“而立”;馆之饮,可明其智,“不惑”以至“天命”;堂之饮,可脱其俗,“耳顺”以至逍遥。如此茶饮,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我并不因此而满足,还想找个今后更适合我与老友喝茶的地方,我不知是鹿顶之颠、兰园之轩还是仙岛之居,但无论是哪里,标准只有一个——“不知老之将至”!
图片摄影:吴钩无语
《江南文化》以文会友,欢迎交流文稿
联系邮箱:
jiangnanwenhua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tazx.com/dtsmj/6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