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沮漳诗颂当阳在余家庙的那些年
张均才,亦名君才,六零后人。生于三国故土,长在沮水河畔;说不上人杰地灵,也算得钟灵毓秀。年入职,长期在乡镇、办事处等基层单位工作,至今仍在坝陵办事处发挥余热。
:
心中的殿堂
作者:张均才朗读者:秋桐
有一个地方,隐藏在当阳腹地,沮漳河南岸,汉宜公路腋下,方方正正,平平坦坦。没有一点点的地势起伏,也没有一簇簇的绿色装扮,只有几栋老旧的房子,并排而建,悄然兀立,象一个垂暮的老人,见证时光的流逝,历经风雨的摔打,寒来暑往,春去秋来,完成着她的宿命。这个地方,早前是一个庙宇,背靠两道凸起的土岗,状如走猪、奔羊。据说若干年前,一名得道的僧人,游方至此,见此宝地,风水颇佳,便将所携金猪金羊埋于双岗,于此筑墙修庙,接纳香火。以后每遇黎明,周边信众就见两座丘岗金光闪耀,状似金猪金羊昂首挺胸,拱拱欲出,因而取名"猪拱堤""羊拱堤"。又四周村民多为余姓人家,遂将庙宇命名余家庙。
斗换星移。经历了历次运动、文革的劫难,昔日香火鼎盛的余家庙已是不见了庙宇,两座高高凸起的土岗也没了金猪金羊,这里成了亡灵的地盘,丘疹一样的小土包星罗棋布,各据一隅,长眠着周边寿终正寝或是早夭的男女老幼。遇到艳阳高照,土岗两边纸幡林立,黄白蓝绿迎风招展,遇有阴雨的午后,则是凄风苦雨,萧索森然。
在我们出生后,余家庙就改建成了学校。初设小学,专为余姓、刘姓等周边农家子弟服务。我们记事后,因了人口的迅速繁衍,光办小学不能满足需要了,余庙,因其地处原双龙人民公社中心,辐射周边十里八乡的农业生产大队,就扩建为中学了。成为我们那一方农家子弟的聚集地,懵懂少年男女的求知殿堂。
知识是学不了多少的。我们入学的一九七四年,正是十年文革后期,凄风苦雨,百废待兴。这所学校那时更是被命名为"余庙五七中学"。我们作为五七中学的首批学生,分别编入"农技班”、"水电班"、"文体班”之列,各自奔扑在支农会战,农电安装,田间地头文艺汇演的第一线。
我们曾经连续一个星期奋战在农田改造工地,推着独轮车,抡着铁锹把。也曾在田间地头忆苦思甜,听老贫农讲那过去的事,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控诉"万恶的旧社会"。为了改变学校面貌,那两条紧邻学校的土岗,"猪拱堤"、"羊拱堤"也彻底消失在我们手中……那一年,我们两个年级六个班的学生,硬是一锹锹、一镐镐、一车车把两条大堤凿平,搬走。且美其名曰"大战猪拱堤、大战羊拱堤"。无知者亦无畏,多少人的祖先、亲人在我们手中被掘坟暴尸,多少逝者的亡灵,无处安放,成了孤魂野鬼。
有一段时间,学校也曾掉转风向,安排正常的课堂学习。那些非常浅显的代数学、物理学、化学知识因了张老师、王老师、余老师等等的讲授,给我们以启蒙,洽如琼浆玉液,犹如醍醐灌顶。但是好景不长,一场"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让这一切嘎然而止。直到一九七七年,局势趋于稳定,全国恢复高考,我们这一代人对知识的追求,方能得到延续。
学,然后知不足。我们失去了太多。整个四年的初中高中,能够静下心来潜心学习的时间,大概也就一年半载。其它时间,统统都在课堂外折腾,在田间劳动,或参与成人的政治运动。青春在虚耗中挥霍,时光在无知中蹉跎。
曾记得,须发皆白的王化平老师,跟我们讲授枯燥乏味的元素周期表,絮絮叨叨,不厌其烦。
教授政治、历史课的张天林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古代、近现代世界,让我们备感新奇、迷惘。讲授代数课的余久祥老师,表情夸张,声音宏量,挥舞着手臂在空中绕成一个弧形的姿势:"画弧……"让早己瞌睡在课桌上的学生幡然醒悟,致使满堂学生哄然大笑。讲授俄语课的刘湘浴老师,仪容不俗,风趣幽默。教授语文的宋祖尧老师,把每一篇课文都当作诗来念,抑扬顿挫,铿锵有力。还有张英烈、张仁烈老师,亦师亦友,亦父(母)亦长,谆谆的教诲,亲切的笑容。留给我们这些少年男女不尽的思念和回忆。
学校这个纽带让我们这些来自四乡八邻的农家子女相遇,朝夕相处,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面对初涉其中的知识海洋,同学们大多如饥似渴留连忘返。我们曾为了一本刚面世的新书而藏于被窝,亮起手电,默读通宵。也曾为一篇好的作文而四处传阅,争相转抄。在这里,我们感受世界之新奇,在这里,我们领悟知识之精妙。在这里,我们幼稚孱弱的身心度过了由少年过渡到青春的种种美好。
记得毕业的前一年,也是全国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学校为了发挥所长,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将学生编入文科班、理科班。就见这些农家子弟,穿着打着补丁的褂子,趿拉露出脚趾的布鞋,早起晨读,挑灯夜战,终因功底太差而全军覆没。
作为国家变革的见证者,我们那一代农家子弟改变命运的渴望尤其强烈。但是那代人,由于先天不足,又缺乏后天的补养,大多落得一生劳碌,为生存而挣扎的结局。即便如此,那一代人勤劳善良的品质,坚韧不拔的意志,自我牺牲的精神足以令后辈效仿。
也有男女同学,意不在此。因为青春萌动,暗生情愫,在分别的泪眼中互托终生,经历了社会的检验且失志不渝,成就百年之好,乐得鱼水之欢,至今仍相偎相依,终将白头偕老,铸成一段佳缘,堪为后人楷模。
小孩子唱着:"我是一颗无人知道的小草";成年人唱道:"野百合也有春天"。我们那一代人就是山谷里寂寞的野百合,是长在路边默默无名的小草。但是我们也曾经鲜艳,也有过芬芳,曾是得到一点阳光就灿烂,凝聚一点雨露也滋润。我们也知道感恩,懂得报效。我们也曾希望成为一颗参天大树,抵御风雨,惠泽万物。
快乐的日子总是短暂。我们的中学时光,虽苦,然并快乐着。虽然快乐,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当我们洒泪而别,当我们浪迹天涯,当我们互相音讯杳无,当我们遭遇了社会,当我们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当我们为人父为人母,才知道短短那几年是多么的弥足珍贵。才知道失而不可复得,时光不会倒流。
俱往矣。四十余年的光阴如花絮般飘落,却没见到一地缤纷。母校在岁月中坚守,静候着学子们的佳音。而我们,漂泊半生,挣扎半生,庸碌半生,并没有带来多少喜讯。只任时光流逝,俏颜不再。
多少风雨,若干春秋。早前的花朵早已凋零,当年的精英也已谢幕。我们的恩师,大多也进入了耄耋之年,有些更是早已离我们而去。我们的校园,也早不是当初的模样,形影相吊,茕茕孑立。但在我们记忆深处,在我们心中,甚至在我们的梦里,仍如踏进校门之初,我们的老师,犹如当年执鞭教堂,精神饱满,英姿潇洒。我们的校园,仍是活力四射,生机勃勃。她始终像一束阳光,温暖着我们的生命;她像是一座灯塔,指引着我们的航向;她更像一座殿堂,供奉着我们全部的人生期翼和梦想。
由当阳市融媒体中心和当阳市音乐朗读学会联合开办的《悦读沮漳·诗颂当阳》节目,于年11月中旬在当阳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开播。在这里,朗读者们将用一首首动人心魄的经典诗歌朗诵,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话语,以真挚的情感礼赞党和祖国,歌颂家乡的美好,与您一起分享每一次精彩的声音盛宴!如果您爱好阅读,如果您有分享作品的渴望,请您参与到《悦读沮漳》节目当中。这里始终有一支话筒在为您守候。期待您就是下一个朗读者!
欢迎收听当阳人民广播电台调频.9兆赫节目播出时间每天20:40商务合作-
其他人还在看
?当阳又上《新闻联播》啦!
?拆!这个“堵点”通啦!
?明天(25日)下午3点,当阳副市长直播带货!
来源当阳融媒体中心
文中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李李林编审周媛君终审胡旭
我就知道你“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tazx.com/dtsmj/7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