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欺负了年,中国的耻辱洗清了最硬的
文
小树妈妈
原创文章,其他公号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这几天,中国真的很忙,忙着应付一群流氓。
先是在「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中,被故意给了个「下马威」。
之前特朗普执政的时候,中美关系摩擦不断,最严重的时候,甚至到了双方互撤领馆和外交官地步。
中国和美国都是世界大国,合则两利,分则两伤,闹僵了对两国发展都没有好处。
现在拜登开始执政,邀请中方高层去美国会谈。
这次会谈,很可能会影响日后中美关系的走向,全世界都在盯着。
但是这次会谈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顺利,美国一开始就失了礼数,开始指责中国。
中国外交部官则不卑不亢的表明观点:
「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
「美国的这个老毛病要改一改了。」
这些硬气的表态,不仅在中国上了热搜,在全球多国也占据了媒体和网络的头条。
这几天又被抹黑,说我们在新疆强制劳动,实行种族灭绝政策,赤裸裸的挑衅中国人民的底线。
都说弱国无外交,其实变强的路上,也总有某些国家想要给你下绊子。
只不过今天的中国,已经不会再任人欺负了。
有网友做出了一张对比图,年的辛丑年,十一国列强让中国签下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那时候,中国是谁都可以踩一脚的东亚病夫。
而在年的辛丑年,中方已经被世界强国视为“威胁”,我们也有底气在高层战略对话中丝毫不落下风。
时隔年,中国人终于有底气说出那句:
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
两个甲子轮回,换了人间。
中国是怎么从「东亚病夫」变成「最大威胁」的?中国是怎么做到用年翻天覆地的?我们该怎么给孩子讲这段历史?
关于这些问题,我想给孩子讲,4个孩子的故事。
那个孩子
与风雨飘摇中的国家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年,大清同治11年。那时第二次鸦片战争已经结束了10几年,中国积贫积弱,被西方远远的甩在了后面。为了挽救这个风雨飘摇中的国家,清政府决定选出名少年,送到美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与文化。当时的中国民间,还把西方当成蛮夷之地,普通百姓根本不愿意把孩子送到那么远的地方。李鸿章只好做主修改章程,清朝包吃包住,负担留学所有的费用,这才吸引来了一些沿海贫寒家庭的孩子。当时清朝跟这些不满12岁的幼童们,签订了一份长达15年的「生死合同」:业成后回华差遣,不得私在华洋各处另谋生理。其在洋在途,如有天灾疾病不测等事,各安天命。就这样,个不满12岁的孩子,被分成4次,送到了美国留学。最小的,甚至只有9岁。而他们需要扛起的,是振兴国家与民族的使命。初到美国,他们被三两人一组,安置到美国东北部十几户美国家庭里,与普通的美国人同吃同住,以便尽快适应异国他乡的文化习俗…无亲无故、语言不通、理念不合,甚至很可能遭到白人的歧视和霸凌。很难想象这些孩子,要面对多少困难,流下多少眼泪。但是他们还是以惊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他们聪明、专注、喜欢户外运动。与同龄的白人孩子相比,他们毫不逊色,甚至更加优秀…他们中,有人进入耶鲁大学,有人考入当时顶级学习瑞萨莱尔学院,被称为「天才少年」。只是当时的清政府太过腐朽,认为这些孩子在国外会忘了本国规矩,所以在公元年6月9日,光绪皇帝下旨:撤回全部留美幼童…走的时候,是个孩子,回来的有94人。其中有人病死在他乡,有人留在了美国,但是这94个归来的孩子,后来都成为了国家栋梁。他们中出现了: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长唐国安主持并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的詹天佑中国最早的一批外交官吴仲贤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他们成为了中国矿业、铁路业、电报业的先驱。这个故事,是关于担当。中国为什么能在世界硬气?是因为我们有许许多多这样咬牙实干,担当责任的孩子。有了他们,我们这个国家才有向世界说——我们压不垮的底气。▲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那个跨越千里归国的孩子
与即将站起来的国家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年10月,新中国成立时期。那一年,经历了12年抗战和4年的内战,新中国百废待兴。我们的人民,还没有实现吃饱穿暖,经济、科技、教育、医疗全面落后。这一年,梁启超最钟爱的小儿子刚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获博士学位。他只有24岁,才华横溢、风华正茂。美国无数企业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承诺给他优厚的待遇。但是他毅然选择了回到新中国,他说:「父亲遗传给我们9个子女的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爱国!」之后,26岁的邓稼先从美国普渡大学获博士学位。这所学校被称为「工程师摇篮」,邓稼先在学术上的才华备受肯定。但是他也毅然放弃了高薪厚职,决定回国。当时一起回来的,还有多个这样的年轻人。他们选择回来,不仅要放弃优渥的生活、不菲的薪水,还要克服美国重重的阻力。但是他们还是回来了。这些热血的青年,成为了新中国的宝贵力量。这个故事关于忠诚。中国为什么能在世界硬气?因为有许许多多这样爱国热血、忠于祖国的孩子。有了他们,我们这个国家才有向世界说——我们会实现现代化的底气。▲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那个背着疯娘上学的孩子
与即将全面脱贫的国家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年,改革开放的第10年。新中国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之下,经济快速发展,但还有很多地区依然贫困,很多家庭依然清苦。那一年,一个叫刘秀祥的孩子出生了。父亲在他幼年去世,家里一贫如洗,哥哥姐姐甚至不堪重负离家出走,再无音讯。家里只剩下他,和患有精神病的母亲。从10岁开始,刘秀祥就需要一边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一边赚钱谋生,同时努力读书。小学毕业考试,刘秀祥排名全县第三。又因为成绩好,被一家县城中学免学费录取。为了兼顾读书与照顾母亲,他捡过破烂、打过零工。最初是带着母亲住在自己用稻草搭的棚子里,后来换了城市,只能租下别人不用的猪圈居住。就是这样的环境下,他还是成功考入了临沂大学。也是那一年,他成了「背着疯母上大学」的新闻人物。不少企业和个人听说他的故事,都表示愿意帮助他,但是,他都拒绝了。他说:「一个人活着不应该让人觉得可怜,而应让人觉得可亲和可敬。」在学校期间,他拼命兼职打工。这些钱除了用来保障自己和母亲的基本生活,都寄回给了家乡的县城。他认识了两个跟他一样面临上不起学的孩子,他在资助他们读书。大学毕业后,成绩优异的他,被很多企业争抢,有一家北京的企业,甚至给他开了55万的年薪。但是他同样拒绝了,他选择回到家乡当老师,他想让那些像他一样的贫苦孩子,都好好读书,走出大山。他把自己的故事,一遍遍讲给孩子们听,一遍遍去把想放弃读书的孩子找回来。事实证明,他的努力是有用的。8年前在他们当地每年上大学的人只有70人,而去年有人。努力读书,不是为了远离贫困的家乡,而是为了让家乡远离贫困。从苦难中走出的他,自己在黑夜中摸索的人,终于成为了别人的灯塔,照亮了更多孩子的路。这个故事关于初心。中国为什么能在世界硬气?是因为有许许多多这样脚踏实地、不忘初心的孩子。有了他们,我们这个国家才有向世界说——我们会全面脱离贫困的底气。▲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那个放弃清华北大的孩子
与在世界崛起的国家
最后一个故事,发生在年3月18日,中美会谈。说回到现在,这次中美会谈中,美女翻译张京让很多人眼前一亮。中国代表面对美方的无礼冒犯,即兴说了15分钟的回击发言。张京从容应对,流畅自然的把整段发言翻译出来,专业、严谨、自信、沉着。而她的优秀,来源于持续不断的学习。她从小就是学霸,初中就立志,以后一定要当一名外交官。高中顺利考入了杭州外国语学校,经常针对性地参加一些市里的英语演讲比赛。张京高中时期的班主任这样评价她:「张京是个执着、专注的人,知道自己要什么。」即使高考分数已经过了清华北大的录取线,她还是不假思索的决定放弃。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对口性更强的——中国外交学院(以下简称「外院」)。因为,外院是外交部唯一直属高校,也是中国外交人才的摇篮,也是离她梦想最近的地方。清华北大,配不上她的梦想。她要为自己的目标奋斗,用一切资源和能力,让自己成为那个想成为的人。那些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拼命的埋头苦干,是为了什么呢?也许就是为了让我们每一个孩子,都能心无旁骛的,大胆的向着自己想要的未来狂奔。这个故事关于梦想。中国为什么能在世界硬气?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这样努力上进、为梦想奋斗的孩子。有了他们,我们这个国家才有向世界说——你们没资格对中国居高临下底气。▲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少年中国说》写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正是许许多多这样的孩子们,让我们这个国家在这年里,从风雨飘摇,走向了繁荣复兴。看着我的孩子和她的同龄人们,我想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她们会有无限美好的未来。点个“在看”,为未来的中国,加油!树妈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tazx.com/dtstc/8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