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是如何成为中世纪日本人的灯塔国的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黄金时期。唐朝是拥有着什么样的向心力和传播力,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周边各国纷纷来学习的呢?唐朝文化(中华儒家文化)如何像‘文明灯塔’一般,照亮在东亚文化圈的呢?
唐朝时期,中国与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唐朝文化对这些国家的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唐的文化输出,号召力之强,堪称‘文明灯塔’,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导致东亚、中亚、西亚各国,都有很多精神上的唐朝人。
中华文化如何将日本人驯服的呢?最早对日本进行记载的中国古籍是《山海经》,在其《海内北经》中有下面一句话:倭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也就是说,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把日本称为“倭国”,视其为燕国的属国。在中国早期的史籍里,一般都将日本列岛上的国家都统称为“倭”。
倭国地图年,日本九州博多湾口,志贺岛,出土了一枚赤金方印。金印2.8厘米见方,0.8厘米厚,上刻“汉倭奴国王”五字。《后汉书》中有记载,此枚汉印应是出自于东汉光武帝赐予倭奴国国王的金印。“汉倭奴国王”五字中,“汉”字在前,意为主国,“倭奴国”三字在后,意为属国或者从国。这样看来,这枚金印表达的意思就很明显了,即汉属倭奴国王之印,可见在东汉时期,倭国就是中国的属国了。
汉倭奴国王金印日本是一个矛盾的民族既崇尚静美柔和又黩武崇尚一种残破美,既崇尚礼仪又好斗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具有狂热精神信仰的民族,相信精神胜于物质的力量。中日之间的恩怨历史悠久,那么,日本是怎么被大唐教训的呢?
公元年8月27~28日,唐朝和日本爆发了白江口之战,这场战役以日本惨败落幕。此后数十年,日本对唐朝非常警惕,加强战备,不再向唐朝派遣外交使者。然而,唐朝却不计前嫌,展现大国风范,不仅送还战俘,还输出日本所需的文化。日本逐渐认识到他们与唐朝不仅输在军事,更输在在国家的文化和制度上。
白江口大战于是,日本从公元年,一直到公元年,日本一共向大唐派遣了人左右的遣唐使,全面向中华学习各种技术和文明,学习范围就两个字,一切,所有大唐的东西,都是好东西。也使得此阶段成为中日文化交流最为紧密的一段时期。毋庸置疑,唐朝文化在中华文化里绝对是一个“百花齐放”的黄金年代。日本遣唐使团,也正好见证了我国文化交流与贸易发展的兴盛阶段。
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就是日本最负盛名的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全名阿倍朝臣仲麻吕,亦名朝臣仲满,入唐后改名晁衡。这人也是个传奇人物,在唐朝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太学”中求学数载后,仲麻吕聪敏勤奋,成绩优异。太学毕业后参加科试,一举考中进士,是日本留学生中唯一科举及第的人。科举及第后他留在大唐为官,历任左补阙、卫尉少卿、秘书监兼卫尉卿等职。阿倍仲麻吕性格豪爽,与唐朝大诗人李白、王维、储光羲等交情很深。
开元21年(年),阿倍仲麻吕曾以双亲年迈,请求归国。因玄宗皇帝挽留,未能成行。天宝十一载末(年),以藤原清河大使为首的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到达长安。其副使吉备真备是和仲麻吕同时入唐留学的好友,久别重逢,自然不胜感慨,于是仲麻吕又动思归之念。翌年,遣唐使事毕将归时,仲麻吕请求同归。这时仲麻吕入唐已经三十七年,是五十六岁的老人了。唐玄宗感念他仕唐几十年,功勋卓著,家有年迈高堂,割爱允求,并任命他为唐朝回聘日本使节。
阿倍仲麻吕天宝12年(年),阿倍仲麻吕归国时,一出海就遭遇海难,吹到大唐皮州海岸(今越南境内)。登陆后又惨遭当地土人袭击,全船一百七十多人,只有阿倍仲麻吕和遣唐大使藤原清河等十余人幸免于难。他的好友李白听闻十分悲痛,以为好友遇难,挥泪写下了《哭晁卿衡》的著名诗篇:“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公元年(天宝14年)6月,他们历尽艰险,再次入长安。好友们见到阿倍仲麻吕脱险归来,不胜为之惊喜。
日本在吸收先进文化方面,从不吝啬。他们集中全力输入文化产品,金钱换成书籍、文物,一船船运回国去,以至于日本想要的唐朝典籍几乎网罗无遗,如唐朝新编的《大藏经》刚一完成编写就已被日本购入。
制度上:公元年日本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并正式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在中央设二官(神祇官,掌握祭祀;太政官,管理政务)、八省(分别管理官吏任免、对外事务、民政、刑法、财政等)、一台(弹正台,掌握对官吏的监察);地方设国、郡、里,确立起中央集权国家制度。
中日官制建筑上:日本奈良的平城京是仿隋唐长安城建造而成。东西约4.2km,南北约4.7km,面积大约相当于长安城的四分之一。不难看出,平安京(京都)在初建时(相当于唐时期),其整体规划高度仿照隋唐长安城。从布局上来看,平安京几乎是长安城的翻版。这个规模在日本历史上是空前的。和长安城一样,这座平地而起的新都平安京也是规整的矩形,城内由横平竖直的道路分割成棋盘状。和长安城的里坊制一样,平安京的布局被称为「条坊制」,以东西南北道路所围成的范围称为「町」,四町为一「保」,四保为一「坊」。
唐长安城布局图日本平安京布局图文字上:日本文字的发展深受中国汉字的影响。最开始,日本是没有文字的,一直使用汉字。到后来的万叶假名到日本假名再到汉文训读,日本文字的发展无不受中国汉字的影响。
中日之间文化频繁交流,遣唐使的回归,汉字和汉文开始传入日本。四世纪末,百济博士王仁携带《论语》、《千字文》到日本,作了应神天皇皇子的宫廷教师,日本人开始习用汉文、汉字,作为记录的工具。目前已知的有关日本最早使用汉字的资料,是一八七三年从九州熊本县玉名郡江田村船山古坟发现的大刀上的铭文,共有七十五个汉字。
货币上:公元年,日本的元明天皇根据唐朝的开元通宝(李渊制造发行的铜钱)下令铸造铜质货币,钱币上刻印-和同开珎,至此日本历史上第一枚属于自己的货币诞生了,也开启了日本古代的皇朝十二钱发展之路。不仅如此,日本当时还学习中国唐朝,颁布货币法,以重赏的方式去促使官员推动铜钱流通,并且明文规定,朝廷一切涉及钱的事情,都必须使用铜钱来完成。公元年,日本按搬唐朝的货币单位来计算,即-文,明文规定6升稻米等于1文钱,1文是指1枚“和同开珎”,日本并且通过这个规定确立铜钱的购买力。
文化上:日本文化源于华夏文化,主要是唐朝时华夏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最大,和服由唐服衍化,武士刀源于唐朝陌刀,茶道,佛道等等都是唐朝时传去。日本和服,本就是三国时期,吴国人日常服装,日本学习之后,又按照唐朝服饰改进,就形成了今天的和服。大唐的茶艺演变为日本茶道;大唐的相扑到了日本还叫相扑;大唐的簪花演变为日本插花,大唐的诗词变成日本俳句,大唐本土化佛教文化的传播,至今日本还是一个信佛的国家等等
簪花仕女图唐朝文化的主动输出是鉴真东渡事件,(公元-年)鉴真法师七次东渡日本传播佛教。当年日本留学生恳请他赴日传授戒律,他义无反顾,前后六次东渡,因东渡受尽苦难而双目失明,经过八年终于在公元年来到日本,在日中文化交流史上做出巨大贡献。同时日本全面学习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加速了日本的封建化进程。
日本人羡慕、憧憬我国的地大物博,对唐朝的美食、器乐、节庆风俗等全盘吸收。在他们将这些中华文化带回本国之后,日本整体的社会面貌和经济秩序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通过日本长达年的“唐化改革”,日本从一个落后的荒岛走进了封建时代,再到明治维新,日本渐渐走向发达国家的行列,翻阅《岩波日本史》便可知道许多日本不断进步、走向现代化的细节,唐朝文化在日本也一直被传承着。对于历史,我们要抱着客观的态度,日本这种取其精华,吸收其他国家优秀文化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也不得不说中国文化在日本得到了很好的发扬,但更多时候我们需要反思一下,我们是否正视了自己国家的文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tazx.com/dtsxw/9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