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町往事山坡上的村庄完整版
在鞍山,有一个地方,它的历史远比我们这座城的城市史还久远。近百年来,它见证了鞍山或屈辱、或变迁、或奋斗的印迹。在风雨沧桑的岁月里,在这里曾经发生的事件、过往的人物,都影响着鞍山的历史进程。
它,就是分布在铁东东风街、迎宾街、十二道街区域的日式住宅区——台町。
作为目前鞍山地区为数不多的有着近百年历史的住宅区,台町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呢?
《台町往事》——山坡上的村庄(上)
二一九公园,是一座总面积超过一百公顷的公园,在这座以城市解放日期命名的公园正门的西侧,就是台町。走进这里,亦如我们这座城市的其他地方,祥和且温馨。
而当这里的日式建筑进入眼帘时,不同时期台町的影像便会在人们头脑中闪现,比如多年前的这里。
年,日本与俄国,就像两个凶恶的强盗,为攫取各自的利益,在中国东北大地上展开厮杀。这场历时1年多的战争,以日本获胜而告终,日本因此获取了南满铁路——长春至旅大(今天的大连)之间的所有权。
■■■■■仅仅得到南满铁路的所有权,是满足不了日本人的“胃口”的,他们比俄国人更贪婪、更凶狠,不仅要把火车站和铁路周边的附属地归为己有,而且还要把目光所及的、利爪所能伸到的地方,都统统窃取,其中就包括当时隶属辽阳县的石家峪村。
石家峪村的所在地,就是现在的玉佛寺。从清顺治八年开始,陆续有山东人、河北人“提着篮子、担着挑子”在此落脚。从一户人家、两户人家,增加到了十户人家,渐渐地形成了一个村庄。因此,这个地方便有了“十家峪”这个名字。石家峪村人口虽少,但地理范围却很大,包括今东山以西,鞍山火车站以东;鞍钢总院以南,绿化街以北在内的大片平原和山地,均属石家峪。
年至年,石家峪已经是有七十多户人家的村落,然而,在日俄战争中获胜的日本人,很想强占这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村落。
那么,日本人为什么“惦记”着强占“默默无闻”的石家峪村呢?这背后的真相何在呢?
■■■■■
日本国土面积小,资源也少,但日本人野心勃勃,垂涎中国的资源。日俄战争的胜利,膨胀了日本人贪婪的心。南满州铁道株式会社,是一家专门对中国东北进行经济侵略的日本公司。早在年,他们就派人在辽东半岛勘探矿产资源。
很快,日本人在东鞍山、西鞍山、大孤山、弓长岭、铁石山等地,发现了大量铁矿资源。他们断定,鞍山地区是冶炼钢铁的“宝地”。于是,南满州铁道株式会社总裁中村雄次郎向当时的日本政府提出了掠夺鞍山钢铁资源计划,就是这个计划,改变了鞍山的历史走向。
按照日本人的计划,年,南满州铁道株式会社在奉天,就是今天的沈阳,成立了中日合办振兴铁矿无限公司,并窃取了大孤山、东鞍山、西鞍山、王家堡子、小岭子、铁石山等8个矿区的开采权。一时间,南满州铁道株式会社一边忙着办公司,一边忙着筹建鞍山制铁所。年5月,"鞍山制铁所"成立,日本人八田郁太郎任鞍山制铁所所长。
鞍山制铁所成立后,日本人在组织生产的同时,还筹划市街建设。这是年(大正七年)日本人绘制的鞍山市街平面图。在这张图上,日本人详细规划了工厂区域、市公署、市街、商铺以及住宅区。其中,南满铁路长大线鞍山段铁路以西,为中国人居住,而日本人则住铁路以东。日本人规划市街所用的地,大部分是石家峪村的土地。正因为如此,石家峪村民的厄运开始了。
■■■■■为了霸占石家峪的土地,撵走村民,日本人用推土机在村子的周围挖出壕沟,壕沟又宽又深,村民进不去,也出不来,迫使石家峪村民就范。家园被强占,石家峪村民一纸状子告到当时执掌东北的张作霖。然而,这个绿林出身的张作霖压根也不愿管石家峪这个小小村落的事儿。不甘心如此命运,石家峪村长曹海灵将全村的房地契拿到千山无量观集中保存,以期石家峪“重见光明”的那一天。
一百年前的中国,积贫积弱,无力保护她的人民和国土。石家峪村民含泪离开了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逃往他乡。石家峪村,这个存在了二百多年的平静的东北村屯,在年之后,从中国的版图上消失了。
强占石家峪后,包括八田郁太郎在内的鞍山制铁所高级管理人员选择了石家峪一块山坡地,作为他们的住宅区,这块山坡地究竟在哪?日本人又为什么看好这里呢?
《台町往事》——山坡上的村庄(下)
东山,有“十里青山入半城”之美誉,它犹如一个绿色的屏风,耸立在我们这座城市的东部。
东山的南侧有一条河叫运粮河,流经今天的二一九公园,沿烈士山南麓西行,流向铁西;东山的北侧也有一条河,因河的两侧是桃树林,取名桃林河,它流经今天的国际大酒店、医院,河水到达八卦沟时,拐了一个大弯之后也流向铁西。
两条河水被一处山岭阻隔,始终无法合一,这处山岭,在鞍山的地理标志上,称为东山分水岭。这处山坡地形状的分水岭,就是当年石家峪的土地。多年前,日本人就想在这里修建鞍山制铁所高级管理人员的住宅区。
在日本人眼中,东山分水岭南北有河,东侧是山,西侧是平原,这样一处坡地,不仅风景宜人,而且符合他们的风水观念。
于是,在年,日本人在此动工。年,第一批17栋住宅建成,这些住宅均为二层双户型别墅。
这个依东山分水岭建造的别墅群,日本人取名“台町”,在日语中,台,指台地,即高岗、山坡;町,指村庄和街道。因此,台町有“山坡上的村庄”之意。
台町的建筑,以山顶为中心,向山下延伸,呈扇形布局,日本人在这里共建有道路7条。南北方向,也就是纵向道路有4条,它们宽3米,为沙土路面;横向,就是东西走向有3条,宽6米,均为柏油路面,这3条道路是台町的主干道。日本人把“台町”划分为三个区域:上台町街、中台町街和下台町街。
在17栋别墅中,建在上台町街、中台町街各有8栋、在下台町街只有1栋,当年,有34户日本人家住在了这里,他们都是鞍山制铁所的高级管理人员,其中就包括鞍山制铁所第一任所长八田郁太郎。可是,这个八田郁太郎曾经住在哪栋别墅呢?由于年代久远,已无从考证了。
建完17栋住宅后,日本人在台町减缓了建房的脚步。而在年至年的5年间,日本人又大兴土木,“突击”建造了大量房屋,这是为什么呢?
在台町建完第一批住宅后,日本人便减缓了续建房屋的速度。从年到年,日本人在此建造房屋不过几栋。有人分析,这可能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包括日本在内的各国对钢铁的需求量锐减等原因有关吧。
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后又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九一八事变”的得逞,鼓励了日本军界,日本军人在本国的政界和社会的地位和话语权有了很大的提升。
随着侵华战争的深入,日本战争机器对钢铁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当时的日本政府原打算在朝鲜新义州建昭和制钢所,但此举遭到了日本军方的强烈反对。日本政府不得不屈从于军方的压力和意图,将昭和制钢所改建在了鞍山制铁所的位置。
年,日本政府在军方的操纵下,将原定建在朝鲜的昭和制钢所的设备运往鞍山,并在“鞍山制铁所”的基础上,兴建炼钢厂、轧钢厂,组成钢铁联合企业——鞍山昭和制钢所,首任所长是有着深厚军人背景的海军中将伍堂卓雄。
为了给昭和制钢所的大批日本高级管理人员安排住处,早在年,日本人在台町再次大兴土木,5年间,日本人又建造了82栋住宅,同期建造的,还有棒球场、图书馆、以及警察派出所和防空洞等设施。不难看出,日本人想长期霸占鞍山的狼子野心。
研究发现,伍堂卓雄曾在上台町街住了4年后,他返回了日本。有人通过他的往来信件,查阅到他家的门牌——“上“台町”街十四番地1号”。不过,“十四番地1号”究竟是上台町街8栋中的哪一栋?至今无人知晓。
此后,历任鞍山昭和制钢所所长都在台町居住过,最后一任所长是日本陆军大将岸本绫夫,他受命于日本关东军司令山田乙三。
年,日本战败后,岸本绫夫的去向,成了台町研究者始终无法解开的谜。
编辑:韩成成
▼更多精彩推荐,请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tazx.com/dtshj/8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