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在线丨石浩强镇静催眠药,您了解多少
医院订阅哦东方网食品药品安全频道
近日有公安机关缴获数万粒咪达唑仑(力月西)的报道,医疗机构也有疑似“瘾君子”拿着多张自费卡来配力月西的情况出现。
镇静催眠药,您了解多少?国家在管理上又有那些要求呢?合理、安全使用刻不容缓——
睡眠,极其重要,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然而一旦失眠,尤其是长时间失眠则会使机体受损,进而影响人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众所周知,对于入睡困难、夜间易醒或早醒的睡眠质量不佳者,可选用镇静催眠药来帮助改善睡眠质量,但对于该类药物,您又知道多少呢?什么是镇静催眠药?
上一篇文章: 灯塔工程读书最大的理由靠近梦想 下一篇文章: 贵州职业药师每日一练
镇静催眠药是一类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一般小剂量镇静,中等剂量则可引起类似于生理性睡眠的催眠作用,大剂量则会产生麻醉和抗惊厥作用。
年的全国睡眠质量报告表明,目前全国31%的人口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睡眠问题,相较于年有显著上升。越来越多的人睡不着,导致镇静催眠药的用量日益加大,对于滥用而导致的耐受性和成瘾性的问题也始终困扰着老百姓。镇静催眠药分哪些种类? 镇静催眠药主要分为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及非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三种。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 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以苯巴比妥、硫喷妥钠、异戊巴比妥等为代表,中等剂量的巴比妥类药物即可缩短入睡时间、减少觉醒的次数、延长睡眠时间,但久用停药则可产生反跳,使快波睡眠时间显著延长,并伴有梦魇增多等症状,使人们产生再次用药的欲望,容易产生耐受性与依耐性。此外大剂量的巴比妥类药物还可抑制中枢系统,甚至导致呼吸中枢麻痹而引起死亡,故现在巴比妥类药物已不做为常规的镇静催眠药来使用了。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临床上常用的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约有20多种,主要分为西泮类与唑仑类两类。西泮类以长效的地西泮、氯硝西泮、硝西泮等为代表,对于早醒及惊醒后难以再入睡者较为有效;中效的以奥沙西泮、劳拉西泮、替马西泮等为代表,主要用于入睡困难者;短效的唑仑类以艾司唑仑、三唑仑、咪达唑仑等为代表,对于入睡困难及易醒者皆有效。
与巴比妥类药物相比,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停药反应较轻,治疗指数较高,安全性更好,几乎无肝药酶诱导作用,不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依赖性与戒断症状也较轻。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宿醉”现象(即类似于过量饮酒的直接后作用导致的醉酒后状态)、损害记忆功能等,而长期应用还可产生耐受性、依赖性,久服突然停药会出现戒断症状,如焦虑、失眠、震颤、心动过速等。
非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 非苯二氮卓类的镇静催眠药有佐匹克隆、唑吡坦(思诺思)、扎来普隆等,此类镇静催眠药能明显的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与苯二氮卓类药物相比,半衰期短、安全性更好、几乎无“宿醉”不良反应、成瘾性与戒断反应发生也较少,适用于入睡困难者和病理基础的失眠者及考前应急性失眠者。缺点在于价格较为昂贵。此外,某些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多塞平、曲唑酮等,也具有显著的镇静催眠作用。中西结合效果佳 我国中医对于失眠的研究源远流长,如神主失用学说、气血紊乱学说等。历代的中医药文献也有记载酸枣仁、灯心草、桃仁、茯苓、五味子、合欢皮、半夏等单味药材有催眠、安神之功,临床上也有相关的中药制剂,如乌灵胶囊、养血清脑颗粒及含有酸枣仁的复方枣仁胶囊等均可用于镇静催眠。 与西医的镇静催眠药相比,中药重在调理,短期疗效可能不如西药,但却没有“宿醉”、成瘾性等不良反应,长期应用较为安全。采用中西药结合的方式治疗失眠,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合理用药要谨记 日常生活中,压力过大或睡眠质量较差会迫使人们借助于镇静催眠药来舒缓压力或改善睡眠。但也有一部分人,尤其是青少年,使用镇静催眠药是为了满足其猎奇、追求欣快感或逃避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压力。镇静催眠药,尤其是苯二氮卓类药物,在用药数周后,其催眠效果往往会减弱甚至消失,继而产生耐受性。为了达到药效,往往需要增加剂量,这也增加了患者产生依赖性与停药时发生危险性的可能。 为了防止镇静催眠药的滥用及流入非法渠道,依据年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我国对该类药物按二类精神药品进行严格管理,只有凭具备精、麻药品资质的医生开具的精医院调配或在实行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的零售连锁企业购买,且每张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常用量,特殊情况可以适当延长,但医生必需注明理由。 那么,应当如何使用镇静安眠药呢?1 合理使用镇静催眠药,应当使用达到药效的最低剂量并且间断性的短期运用。2 若镇静催眠药的效果降低或减弱,则可能是产生了耐受性,此时需咨询医生,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加量使用或者更换其他种类的药物。3 对于同一种镇静催眠药,连续使用不宜超过4周,若症状未改善则可考虑换药。4 长期使用镇静催眠药的患者,不可以突然停药,若需停药,则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量。5 长期使用安眠药,疗效明显且在安全剂量范围之内的,不良反应还是较少的,不必“杞人忧天”,但应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及血象;儿童和孕妇不宜服用。6 此外,服用镇静催眠药的患者需忌酒或含有酒精的饮料,因为酒精可能会加重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使不良反应加大。7 还有,若在半夜醒来最好不要再追加安眠药,以免药量过大而抑制呼吸及中枢神经。石浩强本期特邀专家医院药剂科副主任,副主任药师,上海健康医学院(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高等医药专科学院)高评委委员,医学硕士。
擅长临床药学、药理学、基因组学、遗传药理学。
编辑:芥末东方网食品药品安全频道请长按图片识别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tazx.com/dtsxw/6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