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缅怀一院人心中的那座ldqu

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一院人心中的吴自迪大师

又是一年清明时节。每年的这个时刻,总会让人追思故人,充满伤感。恰逢值班,趁着时间相对充裕,忙里偷闲补充完善院史展览馆的一些基础历史资料。

空旷安静的展馆里,一座座静静矗立的奖杯,一件件见证历史的实物,彷佛在静静地诉说着一院人六十多年接力奋斗的辉煌业绩与精神传承。

每次在这里为来访嘉宾讲解,都会重点介绍铁一院自主培养出了8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人数遥居全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之首。看到来宾赞许的目光,内心满是无尽的自豪。

“第一”总是容易被人铭记,而作为“第一”中的“第一”,吴自迪大师的很多故事也在一代又一代一院人中口口相传。

年,时任铁一院副总工程师的吴自迪,当选新中国第一批全国工程勘察大师,他也是铁路系统的第一位,这个称号是我国给与从事工程勘察设计工作者的国家级荣誉和肯定。

年6月13日,吴自迪大师与世长辞,享年83岁。这也让素未谋面的我,对吴大师的印象,永远停留在了那张他手持图纸,聚精会神研究方案的老照片上。由于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缘故,我后来也经常查阅一些院史资料,对吴大师的了解也随之丰富了起来。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了解吴自迪大师生前的故事,缅怀故人,并向德艺双馨的一院前辈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吴自迪,年2月8日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县蚕石村。少年时,日本侵占南昌,举家及学校南迁避敌,辗转流离,目睹了祖国河山沦陷的惨景,幼小的脑海中刻下了落后就要挨打的一页。在家中,又受到祖辈经商、父辈从医的影响,自小就萌生了工业救国、科技兴邦的理念。

年,吴自迪毕业于厦门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学士学位。毕业后,参加浙赣铁路局南(南昌)春(宜春)段工程处工作,任实习生、工务员。本想圆理想之梦,然而当时政治腐败、社会战乱,壮志难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满腔热忱地投入到国家经济建设第一线的勘测设计行业,从南方湘黔铁路东段测量总队,转战到东北集白铁路第二测量总队、第五勘测总队、东北设计分局第一勘测总队。年抗美援朝,参加中朝新建铁路工程指挥部工作,经历了战火的考验。

年随东北设计分局第一勘测总队调到西北设计分局(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前身,简称铁一院)。在四十八个春秋的勘测设计生涯里,他踏遍了祖国二十多个省区,参加了包括青藏、兰新、宝中、侯月、西康等国家重点大线的40多条干线、支线和地方铁路的选定、审查、优化,还参加了宝成抗洪抢险,指导了天兰、包兰、兰武铁路的电气化改建,为路网规划进行了近十条线的可行性研究,为国家节省了数以亿计的工程投资。

不论到什么时候

人还是要有点精神的

01

年,青海计划新建一条运煤铁路专用线,该线海拔大都在四千米左右,沼泽、冻土分布广,还要跨越大通山、祁连山两大分水岭。当时交通困难、资料奇缺,已是总队副总工的吴自迪,亲自率草测踏勘小组,赶着牦牛、驮着行李风餐露宿在荒山野岭之中;小分队走到哪里,就把“家”安到哪里,晚上常支起简陋的“爬地虎”,人得爬着进去才能躺到里面的行军床上。十天半月,也吃不上一次新鲜的青菜,啃干馒头就咸菜更是家常便饭。他们在克服高山缺氧、高原气候多变、民族地区生活习俗不适等的同时,还为可能遇上残匪而担惊。经过千辛万苦,不仅圆满完成了任务,而且就如何在高原恶劣条件下开展野外勘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吴自迪工作中吃苦在前,生活上更是克勤克俭,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本色。年,吴自迪的家搬到兰州时,一家三口挤在一间没厕所的小房中,厨房还是几家合用的。那时,他已经是总队副总工程师。两年后,才搬进一间17平方米的套房。他支起书架、挂上布帘,女儿们住外边,夫妻俩住里边。一直到年,大女儿18岁高中毕业插队,他才住上两室的房子,但仍是三家合用厕所。这一住,又是六年多,吴自迪终日忙他的事业,对住房的事顾不得更多的考虑。年8月,已担任四年多院副总工程师的吴自迪在年届花甲之际,总算住上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新居。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方面的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吴自迪依然故我,工作中高要求,生活上低标准,他以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他的人生追求:“过去,我们是服从组织,在艰苦的环境中为国家作贡献。现在,改革开放了,搞市场经济了,金钱仍然不是万能的。人活着为什么?是单纯为金钱、为个人舒适的享受吗?我想,不论到什么时候,人还是要有点精神的!”

把命运同铁一院的

荣辱兴衰联系在一起

02

年,吴自迪同志从铁一院副总工程师的位子上退下来了。如按世俗的看法,他功成名就,是该回到温暖的家,颐养天年、好好享受一下天伦之乐了。但是,他在思想深处,却一刻也没有从他心爱的勘测设计事业上退下来,一刻也没有从热爱一院,关心一院的主人翁位置上退下来,他谢绝了一些单位的高薪聘请,一如既往地为一院操劳着。

年春节后,他在昆玉线工地,年他担任了铁道部南昆线专家组组长,年隆冬,他冒着严寒奔赴兰新二线工地,年,他参加两大项目的鉴定工作,年,他到山东德龙烟、到陕西西安至南京线,从年头忙到年尾,马不停蹄。在近70岁高龄时,仍老骥伏枥,风风火火地为我院的生产忙碌着,从没计较过名、更没计较过利。在他从院副总的岗位上退下来的八年多时间里,平均每年还有三个多月的时间在野外及差旅途中。

年8月因连降暴雨导致宝天、宝成、阳安等线冲毁,吴自迪、蔡高炎等专家参加抢险。

就这样,他把自己对一院深沉的爱,对主人翁精神特有的理解,无声地化作平凡而又具体的行动,孜孜以求,奋力前行。在繁忙的技术工作中,吴自迪还从高度的责任感出发,热忱关心院里的经营、科技开发、人才培养和稳定等工作,经常主动把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提供给有关领导和部门,充分体现了一名老知识分子、老职工的爱院情怀和主人翁的风采。

他紧紧把自己的命运同铁一院的荣辱兴衰联系在一起,把全部身心交给了这个“大家”,而对自己的小家却疏于照顾。不知有多少节假日,他加班赶点在工地,不能和家人团聚;就连三个女儿的降生,他一次也没有在爱人身边照应。生大女儿的时候,他从东北刚调到西北,正在武威出工;生二女儿的时候,爱人又疏散到遥远的南方,生三女儿的时候,吴自迪上了青藏线。在今天看来,这是不可思议的。而他正是靠着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放心地在外奔波。五十年代初,吴自迪同志辗转东北、北京,爱人在太原,他们的家就是两只随身的木箱;后来他只身奔赴大西北,爱人星星追月亮般地追到了兰州,他们总算有了个简单的家;而他紧接着又调往西宁、西安等地,他们的家只有妻子一人忙碌着、操劳着,孩子们很难见到爸爸的身影……高度流动分散的工作,给他的家庭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其中的辛酸和困难他半个字也没有向组织上提起,依旧向野外跑,依旧为铁一院的发展呕心沥血。

不以大师自居

深受尊敬与爱戴

03

只要和他共过事的人都知道,吴自迪在业务上好配合、工作中善于协作、生活里又很随和。他尊重科学和实践,平易近人、谦虚朴素,从不以权威、大师自居。因此,深受基层技术人员和同行们的尊敬与爱戴。

吴自迪认为,铁路勘测设计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工种、多专业分工协作,同舟共济。而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习惯和我院专业划分过细的传统,又使这种配合、协作显得尤为重要。他常说:“个人只是集体的一员,个人力量是渺小的,就是你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能成为勘测设计各方面的行家里手;更何况,实践中千变万化、认识问题也有偏差和反复,只有团结大家,各展所长,利用总体优势和集体智慧,反复实践认识,才能揭示规律、认识真理!”

年学习吴自迪大师报告会

基于此,吴自迪不论是亲自主持勘测设计项目,还是参与把关拍板,或是应邀鉴定和一般性指导,他总是耐心而又虚心地听取别人的意见,从不先入为主或者持门户之见。在昆玉地方铁路方案审定会上,二十多种比选方案摆到了会议桌上。几十名与会代表,站在不同角度,代表着不同的看法,七嘴八舌,推出了各自的思路和比选,会议开得很艰苦,结论迟迟统一不起来。吴自迪在会前充分吸取基层技术人员各方面有益的意见和详细现场踏勘的基础上,演绎出了自己的论证和比选,严密合理,与会代表的意见不约而同地集中到他这一边,诸多争议在他的优化和论证中统一了。像这样的技术上的一锤定音,他总是让那些持被他赞同意见的人感到高兴,同时又让那些持被他否定意见的人觉得口服心服。吴自迪认为,每一种意见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意见本身或许有缺陷或不周密,但总有值得借鉴之处,别人的劳动成果应该得到尊重。或许就是这个缘故吧,无论是刚出校门的青年技术人员,还是路内外这方面的学者、专家,都乐意同他协作、交朋友。

创新,永远只有起点

04

举世闻名的青藏铁路,在勘测设计阶段对柴达木盆地中部通过察尔汗盐湖方案,曾有激烈的争议。在盐湖上修路,当时世界上没有先例。吴自迪和同行们从实践出发,形成了推荐此方案的技术报告,得到了铁道部的采纳。后来,经过科研单位、设计单位和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修成了这段三十二公里长的盐湖铁路,创造了我国乃至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创新,始终是吴自迪事业上的主题。在阳涉线选择技术标准时,他提出了不同的限制坡方案,优化了运营条件。在北疆线,他独创性地将原定12.5‰双机坡改为7‰单机坡,工程增加很少,收效却很大。在神朔线坡度远期发展与邻线连接,在宝中线、在孝柳线、在新菏线、在侯月线……都有他精心构思和规划的努力,都有他结合实际、大胆创新的成果,有他在选定最优方案中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不仅如此,吴自迪还根据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敏锐地发觉应用前景广阔的新技术、新设备,捕捉到最新技术信息,并大力推广普及。早在六十年代末,吴自迪看到航测在勘测设计中的发展前途,经他多方建议,有关部门全力支持,铁一院七十年代在路内率先成立了自己的航测队。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个航测遥感处的技术水平已经走在了同行的前列,航测也成为铁一院院勘测设计的支柱之一。九十年代,吴自迪又积极倡导和组织实施自动化设计,全面开发电子计算机在工程勘测设计中的运用。他在古稀之年,又踏上了一个新创造起点。

理论可以讲台传授

能力必须现场培养

05

吴自迪认为,理论知识可以从讲台上传授,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在现场培养。不管是他任院副总时,还是退下来之后,只要有机会,就下现场,言传身教。他跑遍了所有的外业队,广泛接触青年,与他们现场展开讨论。他说:“我在工地同青年人一块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帮助他们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对此,铁一院原总工程师,年当选全国勘察设计大师的冉理就深有体会。从年他提任三队技术副队长以来,多次得到吴自迪的指点,每一次,他都有新的收获和体会,业务上都有一定提高。吴自迪在铁路选线上宏观的大手笔、高起点与微观处理上的严谨求实作风,为青年工程技术人员作出了生动而又具体的榜样。

实践中,吴自迪从不向青年人单纯地说教,总是身体力行,现身说法。年,62岁的吴自迪到秦岭山区现场处理问题,他和年轻的技术人员一同吃住、一同跋山涉水,一同研究解决问题方案。在车站分布、选线方案确定过程中,他循循善诱、启发式地向青年技术人员提出技术上最关键的问题,鼓励他们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并当场对他们的意见进行剖析,肯定其中科学合理或有创新的成份,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与青年技术人员一起共同深化、完善,直到圆满地解决了问题。

关于吴自迪大师的故事,还有很多。大师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十多年了,但是时间并不能让人忘记所有,对于那些曾经刻在一院人血脉中、激励着我们勇敢前行的尖兵故事,只会让人越记越深。

“尖兵精神”永存,向吴自迪大师致敬!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dengtazx.com/dtsxw/657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